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农业论文》7种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效评价

7种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效评价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要 为科学合理选用防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本研究采用田间人工剪叶接种方法,开展了7种杀菌剂对白叶枯病防效评价。测试的杀菌剂对白叶枯病的田间防效和病斑抑制率均差异显著,其中20%噻唑锌SC防效最好,其次是20%噻菌铜SC,其他药剂防效和病斑抑制效果均较

  摘要 为科学合理选用防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本研究采用田间人工剪叶接种方法,开展了7种杀菌剂对白叶枯病防效评价。测试的杀菌剂对白叶枯病的田间防效和病斑抑制率均差异显著,其中20%噻唑锌SC防效最好,其次是20%噻菌铜SC,其他药剂防效和病斑抑制效果均较差。20%噻唑锌SC 450.00 mL/hm2喷施2次处理的防效达62.84%、病斑抑制率为73.11%;20%噻菌铜SC 450.00 mL/hm2防效为43.15%,病斑抑制率为54.84%。高效药剂的合理选用对提高病害防效具有显著作用。20%噻唑锌SC和20%噻菌铜SC是目前防治白叶枯病的较好药剂,建议轮换使用。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杀菌剂; 防效

水稻科学论文

  白叶枯病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发现,1950年首次在我国南京郊区被发现,是目前危害亚洲稻区和我国水稻安全生产最重要、最普遍的细菌性病害。该病害由水稻黄单胞杆菌中的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简称Xoo)侵染引起。水稻整个生育期、各个器官均可感染,病症在不同情况下可表现为叶缘(枯)型、急性型、凋萎型、中脉型、黄化型等多种。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1]。近年由于台风暴雨频繁、菌源累积、感病品种的种植和病菌的高度变异性,该病害在华南沿海、长江流域稻区又有明显上升流行的趋势。

  白叶枯病具有病菌来源广,传播途径多,增殖速度快、危害程度严重等特点,一旦显症,常规方法已较难防治。当今,我国控制该病害的主要措施是利用抗病品种和施用化学农药。但由于菌系的致病性变异,特别是强毒新菌系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虽然抗白叶枯病基因已至少被鉴定了40个[2],但目前真正能用于抗这些强毒新菌系并用于分子育种的基因和资源并不多,品种抗性正在快速下降甚至丧失。2017年陈深等[3]報道华南强致病菌系Ⅴ型已替代Ⅳ型发展为华南优势致病菌系,且据近两年监测,毒性更强的Ⅸ致病型也正在迅速增长将替代Ⅴ型菌发展为华南优势致病菌系(数据未发表)。而曾列先等[4]报道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水稻品种大多不抗Ⅴ型和Ⅸ型菌。在药剂防治方面,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常规药剂主要有铜制剂、有机磷、有机氮、苯基酰胺及噻唑类等杂环化合物、农用抗生素等[5-10]。这些药剂大部分在田间使用时或因重用、滥用已使病菌产生抗药性,或易产生药害,或药效不明显,或对环境有影响等不被选用或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如对噻枯唑(叶青双、叶枯唑、叶枯宁)已有明显抗性[11-12];链霉素因孕穗期施用易产生药害且大量使用后会产生生物浓缩现象和抗性菌,目前已禁止使用;5-氧吩嗪(叶枯净,杀枯净等)无内吸性,对病菌只有抑制作用,持效期短,病害易复发。白叶枯病防控正面临新的挑战。

  白叶枯病属于突发、暴发性病害,化学药剂防治依然是当前防治的主要应急措施。目前已登记防治白叶枯病的药剂有9个单剂配方32个产品,主要有氯溴异氰尿酸、噻菌铜、噻霉酮、噻森铜、噻唑锌、三氯异氰尿酸、辛菌胺醋酸盐等(数据来源于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本研究对7种常规及新药剂进行了白叶枯病田间防效的评价,旨在筛选出对白叶枯病防效较好的药剂,为水稻白叶枯病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20%噻唑锌悬浮剂(SC),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噻菌铜悬浮剂(SC),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2%春雷霉素水剂(AS),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53.8%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WG),美国杜邦公司;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SP),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WP),安徽省铜陵福成农药有限公司;1×109 cfu/mL短小孢杆菌水剂GBSW19,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提供。

  供试水稻材料:感白叶枯病水稻品种‘五优308’。

  供试接种菌株:华南白叶枯病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代表菌株GD6615[4]。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药剂、蘸菌剪叶接种后喷清水(CK1)、不剪叶直接喷清水(CK2)、不蘸菌剪叶后喷清水(CK3)共10个处理,每处理4次重复,共40个小区。每小区面积2.34 m2,种植80株苗,单株插植,株行距为0.2 m×0.2 m。各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间隔40 cm以上,周围设保护行。药剂用量均为有效成分用量。20%噻唑锌SC的使用剂量为450.00 mL/hm2,20%噻菌铜SC 450.00 mL/hm2,53.8%氢氧化铜WG 484.20 g/hm2,2%春雷霉素AS 30.00 mL/hm2,50%氯溴异氰尿酸SP 562.50 g/hm2,1×109 cfu/mL短小芽孢杆菌AS 100倍,20%叶枯唑WP 360.00 g/hm2。试验品种种植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天河区五山大丰基地试验田中,土壤肥力均衡、中等,试验期间不施用其他杀菌剂,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一致。

  1.2.2 接种、喷药、防效调查时间

  接种日期为2018年9月25日。第1次喷药时间为2018年9月27日(人工接种后48 h),第2次喷药时间为10月3日(人工接种后7 d),每次用药量为750 kg/hm2。防效调查时间为10月15日。

  1.2.3 人工剪叶接种、防效调查

  于水稻孕穗期接菌,接种菌液浓度为3×108 cfu/mL,各小区接种80株苗,每株苗接种10片叶以上(以剑叶为主)。防效调查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随机调查10株苗的剑叶,每小区共调查50株苗, 记录每片剑叶的病斑长度和叶长,转换为病级数,计算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和病斑抑制率。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水稻叶部病害》[13]中白叶枯病的病情分级标准进行调查统计(以叶为单位): 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10%以下;3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11%~25%; 5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26%~45%;7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46%~65%;9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65%以上。

  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值)×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病斑抑制率=(对照区平均病斑长度-处理区平均病斑長度)/对照区平均病斑长度×100%(因同一品种,视叶长都一样)。

  1.2.4 数据分析

  采用Duncan氏新复极差法(Duncan’s multiple ranger test, DMRT)比较不同处理间的防治效果、病斑抑制率,应用DPS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对水稻的安全性与结果的有效性

  据田间目测调查,各供试药剂在本试验使用剂量下对水稻安全,未发现有药害现象。接种21 d调查,蘸菌剪叶接种喷清水对照区发病充分,病叶病级最高达9级,平均病情指数为78.96。说明菌株毒性和发病环境条件适宜,均达到试验要求,本结果有效。

  2.2 供试药剂对白叶枯病的防治及病斑抑制效果

  7种药剂对白叶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和病斑抑制率见表1,图1。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剪叶接种喷2次药后,各药剂无论对白叶枯病的防效治果还是病斑抑制率均差异显著。7种药剂中以20%噻唑锌SC效果最好,在使用剂量为450.00 mL/hm2下防效为62.84%、病斑抑制率为73.11%;其次是20%噻菌铜SC,在使用剂量为450.00 mL/hm2下防效为43.15%,病斑抑制率为54.84%;其他药剂防效和病斑抑制率均较差。53.8%氢氧化铜WG 484.20 g/hm2、2%春雷霉素AS 30.00 mL/hm2、50%氯溴异氰尿酸SP 562.50 g/hm2效果相比较低,防效在17.45%~21.01%之间,病斑抑制率在22.49%~26.60%之间。而1×109cfu/mL短小芽孢杆菌AS 100倍、20%叶枯唑WP 360.00 g/hm2效果最差,防效分别只有11.26%、9.00%,病斑抑制率分别只有16.50%、12.33%。说明以上药剂中只有20%噻唑锌SC、20%噻菌铜SC对水稻白叶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白叶枯病菌毒性变异导致品种抗性下降、甚至丧失,引发近年来华南水稻白叶枯病害流行加重。曾列先等[14-16]报道华南强致病菌系Ⅴ型菌的出现致广东抗Ⅳ型菌品种普遍感病,广东水稻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对新致病型(SSSSS,Ⅸ型)均无抗性;杨万风等[17]研究表明国内菌株对原来高抗的IRBB7和IRBB21单基因品种的致病率已达到4.21%和11.9%;从广西南宁分离的强致病型菌株使抗谱最广的水稻材料CBB23感病[18];王华弟等[19]分析表明南方5省浙江、广东、海南、江苏、安徽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又趋上升,存在区域性流行潜在风险。因此,目前药物防控仍然是防治白叶枯病重要的措施之一。本试验采用致病力中等偏强的华南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人工剪叶接种测定了7种药剂的田间药效。研究结果表明,各药剂对白叶枯病的田间防效和病斑抑制率均差异显著。其中以20%噻唑锌SC治疗作用防效最好,450 mL/hm2接种后喷2次药防效达62.84%、病斑抑制率为73.11%;其次是20%噻菌铜SC,450 mL/hm2防效为43.15%,病斑抑制率为54.84%,其他药剂防效和病斑抑制效果均较差。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大部分研究者的结果相似。魏方林等[20]、王华弟等[21]分别证明20%噻唑锌SC 225~375 mL/hm2、300~375 mL/hm2对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63.2%~77.5%、85.4%~90.7%;王华弟等[21]、朱翠萍等[22]、朱乐飞[23]、何荣林等[24]通过对自然发病的水稻进行防治证明20%噻菌铜SC 225~450 mL/hm2对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可达60~90%;沈颖等[25]通过接种后防治证明20%噻菌铜SC 300 mL/hm2,对白叶枯病防效为62.83%~62.24%。证明以上两种药剂防效均优于叶枯唑和其他药剂。而本试验的防效均比以上研究者的稍低些,估计是与当地菌株、使用剂量、试验方式(自然发病还是人工接种)不同有关。由此可见,20%噻唑锌SC、20%噻菌铜SC可作为目前替代叶枯唑的优良药剂防治白叶枯病,两者一种含有机锌,一种含有机铜,建议尽量与其他药剂交替或轮换使用。

  推荐阅读:《中国水稻科学》创刊于1986年,为中国水稻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32-9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nye/16558.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农业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