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理工论文》生态河道治理的原则和应用

生态河道治理的原则和应用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8-02-11 09:4112

摘要:这篇河道治理论文发表了生态河道治理的原则和应用,随着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论文探讨了生态河道的基本治理原则,提高河道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如何根据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采取具体措施将生态水利应用于河道治理上,是本文需要探讨的课题。

  这篇河道治理论文发表了生态河道治理的原则和应用,随着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论文探讨了生态河道的基本治理原则,提高河道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如何根据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采取具体措施将生态水利应用于河道治理上,是本文需要探讨的课题。

河道治理论文投稿

  关键词:河道治理论文投稿,生态水利,河道治理

  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总量十分丰富。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已经不容忽视。面对这一矛盾,生态水利建设这一理念被提出。在传统的水利工程中,人们主要是控制水流来进行供水、防洪、发电、航运等活动,但是传统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严重失衡。而生态水利建设既重视建设水利枢纽,又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既掌握水文特性,又研究周边生态,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

  1生态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1.1空间异质性原则

  物种的丰富性依赖于高质量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可以使得多种生物和谐共存。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河道的自然形态被改变,生态环境变得单一,河道生态系统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退化,导致生态问题层出不穷。尽管这种水利工程建设在短期内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不利于长期的生态环境发展。因此,在河道建设中,必须注重维护河道生态整体性,保护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即提高河道形态的空间异质性。

  1.2综合性与整体性原则

  在河道治理上,除了保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还需要考虑河流的景观、水质、生态功能等其他功能要求,将可持续发展、景观尺度和实用目标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工程。另外,在生态水利的整体性原则方面,不仅要注重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还要了解河道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实施整体保护措施。

  1.3协调性原则

  充分发挥河流的景观功能也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发挥河流的景观功能需要在协调性原则的指导下,将河流治理与周边区域和沿线整体风貌结合起来,使其和谐、有序、统一,以此带动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以环境效益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

  1.4服务社会原则

  在河道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也是不能忽略的。水利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水资源的时空调节和旱涝防治,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上,水利工程建设尤为重要,它是使得农业稳定发展的根基。因此,河道治理的生态化水利建设必须要建立在其基本功能实现的基础上,从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1.5经济型原则

  生态河道治理还需要考虑经济因素。在确保工程建设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因地制宜、高效节能、合理统筹地进行工程建设,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治理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2.1自然化河流建设

  建设自然河流就是保持和重视河流原有的自然风景,建造一种富有个性特点、丰富自然环境的河流。它不仅能够发挥保护自然生态的功能,而且在实现其基本功能的同时,减少人类活动对河流环境的破坏,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在进行自然化河流建设中,充分保持河流的蜿蜒特性是基本要求,它可以使得河道利用弯曲特性增加自身需水量,从而增强河流水流,增加水体容量,从而为流域内的生物生存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保持河道自然化的建设十分重要,它不仅良好地体现了生态水利建设的宗旨,也是河道治理的手段之一。因此,进行自然化河流的建设是河流生态治理的首要要求和基本措施。

  2.2生态河堤、护坡建设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之前,应该综合考虑河流自身特征及河流周边地形、地貌,制定合理科学的河堤施工方案。此外,还需要考虑河道周边植被的类型和分布,划分出常露区、变化区和常淹区,在不同区域种植适合的植物。生态河堤的建设能够充分实现河岸和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除了基本的抗洪护堤功能外,它还可以增强水体自净能力,调节水量,促进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2.3现代生态化水网工程构建

  现代生态化水网工程的构建能够实现对水资源合理有效的调度,逐步改善和恢复河流生态环境,是生态水利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生态水网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因此,在生态河流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各个方面对水网工程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兼顾,以此实现河流生态循环有序运行。

  2.4水生动植物种群构建

  要想实现河流内部的稳定与平衡,就要提升流域内动植物数量,在流域内构建和谐的生物种群。例如,种植睡莲和藻类等植物,以此增强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鲫、螺数量以处理河内垃圾,抑制浮游生物数量。通过运用多种手段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河流生态的平衡。

  3结语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会加剧环境负担,还会使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只能带来短时间的经济效益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这一理念被提出。保护和尊重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发展是生态水利工程实施的根本目的。河道的生态化治理能够做到对水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通过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可以在不影响河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对河道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高河道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从而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生态河道,提高环境意识需要全社会予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田紫望,黄炯.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7(4):106-107.

  [2]王军.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月刊),2016(8):192-193.

  [3]李延波.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的应用剖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月刊),2017(7):185-187.

  作者:王玺 单位:昆明龙慧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推荐阅读:基于生态水利模式下基层河道治理方法探讨

  自古以来,治河是治水活动的重要内容。人们通过治导、疏浚、护岸等措施对河流进行治理和控制,以期除患兴利,实现行洪除涝、取水利用、交通航运等目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lig/11549.html

相关论文阅读

期刊论文问答区

优质科技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