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理工论文》建筑业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两篇

建筑业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两篇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7-02-28 15:2812

摘要:(一)房屋建筑施工中的防渗漏施工技术 摘 要: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机会,房屋建筑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近年来由于房屋工程施工存在问题,导致施工中经常出现渗漏现象,而且,存在质量问题的房屋建筑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

  (一)房屋建筑施工中的防渗漏施工技术

  摘 要: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机会,房屋建筑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近年来由于房屋工程施工存在问题,导致施工中经常出现渗漏现象,而且,存在质量问题的房屋建筑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房屋施工和后期的使用。因此,房屋建筑施工中渗漏问题已经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房屋施工中渗漏问题较多,且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所以,要想有效解决渗漏问题,就应该对常见渗漏部位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防渗漏施工技术进行防治,进而保障房屋建筑施工顺利进行。

  关键词:房屋建筑;防渗漏问题;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6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111-2

  0 引言

  由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投入到房屋建筑施工当中,因为应用技术尚不成熟,导致房屋施工过程中渗漏问题较为严重。一旦房屋建筑施工出现渗漏问题,会造成水渗漏到房屋的关键部位,导致工程质量和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必须进行返工处理[1]。因为,如果将存在渗漏问题的房屋投入使用,将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所以,要想做好房屋建筑施工防渗漏,就需要研究防渗漏施工技术,并将其投入到施工過程当中,以此来保障房屋建筑施工质量。

  1 渗漏部位介绍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较为常见的渗漏部位分别是外墙、屋面及厨卫三个部位,下面就对这三个渗漏部位进行简单介绍。

  1.1 外墙渗漏介绍

  在外墙施工过程中,如果存在较多的连接墙体拉结筋施工或者施工的技术有所欠缺,就会使墙体砌筑质量受到影响,导致外墙部位出现渗漏问题。因为,一旦砌筑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就会导致外墙在雨天发生渗漏。另外,施工材料选择也是导致外墙渗漏的主要因素。倘若外墙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是劣质材料,那么,墙体就会发生变形,墙体衔接部位以及墙面将会出现裂缝,进而使外墙出现渗漏问题。

  1.2 屋面渗漏介绍

  在房屋建筑中屋面渗漏的主要原因是施工达不到规范要求,施工质量较差,而且,为选取合理的防水材料,使屋面出现开裂问题,同时,还会出现空鼓、裂纹,这都是引发屋面渗漏的原因之一。另外,屋面找平层和细部造作不够合理,没有恰当的进行雨水口、泄水口及变形缝的处理,都极容易导致门窗出现渗漏问题。

  1.3 厨卫渗漏介绍

  家庭中用水最多的部位就是厨卫,因此,厨卫是房屋中最容易发生渗漏问题的地方。在进行房屋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厨房和卫生间承重钢筋位置放错、钢筋混凝土墙面裂缝及厚度不够等问题,就会导致渗漏问题出现[2]。除此之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旦选择不合格、不恰当的建筑材料,且材料防水细节处理不到位等问题,均会造成厨卫部位发生渗漏。

  2 导致房屋渗漏问题的原因

  2.1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不足

  当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砖块进行润湿,如若润湿不够彻底,砖块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就会将砂浆水分吸收掉,进而导致大裂缝出现,造成房屋渗漏问题。而且,在进行房屋水平构建施工过程中需要存在坡度,但因技术问题导致坡度没有达到要求,就会在雨雪天气造成积水,使房屋建筑存在渗漏隐患。当房屋建筑进行防水施工时,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进行灌水试验,一旦施工中忽略了此项内容,就无法对墙体裂缝进行及时填补,后续将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一旦房屋发生大量渗漏,将会破坏建筑的结构,使其发生较大的安全事故。

  2.2 房屋建筑施工材料隐患

  时代不断变迁,新型的材料越来越多地投入到建筑市场,在提升房屋建筑水平的同时,房屋建筑安全隐患也随之出现。在进行房屋墙体施工时,应用较多的是砌块、石灰转等,虽然,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填充效果,但却不具备较强的承重能力,且容易在运输和储存时发生变形或损坏[3]。施工人员若未及时发现问题,将损坏的施工材料投入使用,必将会引发渗漏问题。而且,房屋装修过程中需要安装暗管,这样也会破坏砌块,出现砌块脱离和破损,这也给房屋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房屋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的大多数建筑材料都含有水分,随着建筑使用年限的增加材料中的水分会蒸发,就会使墙体呈现不均匀收缩,一旦收缩明显便会出现墙体开裂现象,进而发生渗漏。除上述内容外,房屋墙体框架施工中的钢筋混凝土材料以及砂浆材料一旦有不合格问题,都会造成房屋渗漏,给房屋建筑质量造成影响。

  3 房屋建筑施工中防渗漏施工技术

  3.1 对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进行严格控制

  3.1.1 外墙防渗漏技术

  在进行外墙施工之前,需要以施工要求为依据进行图纸的制定,外墙防渗漏构造施工图纸完善的制定完成后,需要结合实际的施工现场情况,对图纸进行严格把关。在进行外墙施工过程中,需要加设钢丝网来预防渗漏问题的出现。在进行墙体不平处理时,可以将混凝土浇筑带设置成不同层次,同时,外墙还应设置深度、宽度均大于1cm的滴水槽,这样可以达到防治雨水渗入的目的。外墙防水施工过程中,保温工作也同样重要,因为,如果外墙发生温差剧烈变化,将会因热胀冷缩而出现裂缝,进而造成渗漏。所以,在外墙上一定要设置保温层,并将滴水槽设置在外凸线上。与空心砖相比,轻质实体砌块防渗漏作用更为显著,所以,在外墙施工过程中应用较多,倘若必须使用空心砖施工,需要使用棱角齐全的空心砖,并保证砖的棱角向外,进而达到修补墙面,防止渗漏出现的作用。

  3.1.2 屋面防渗漏技术

  在进行屋面施工时,屋面板可有效地起到对渗透进行预防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承重、保温、隔热的功能,可起到保障施工质量的作用。在进行屋面施工时,不仅要保障材料质量合格,而且,需要考虑环境和气候因素,需选择具有防渗功能的材料和温度卷材。例如,涂抹防水材料之前,应反复进行试验,并且,涂抹时要均匀,反复涂抹多次,当涂膜材料成膜状时才可进行下一层涂抹,注水测试则要在涂抹当天进行,一旦发现渗漏问题,需及时维护、修正。

  3.1.3 厨卫防渗漏技术

  厨房和卫生间应该格外注意防渗漏技术的应用。厨房烟道和卫生间排风口,需要用细石混凝土填充好封堵位置,还需加入膨胀剂,安装支撑模板前必须将周边凿毛处理。在进行厨房和卫生间地面施工时,应将防水处理做的更加完善,当防水涂层抹完后,必须进行防水试验,一旦出现渗漏,应及时处理。厨房和卫生间进行供热管施工时,不仅要应用管套,而且,还应采用涂刷将管道结合处严密处理好。浴室地面完工后,为保证不出现积水问题,应进行流水和蓄水试验。厨房和卫生间管道穿过楼板时,应将缝隙处和预留孔密封好。

  3.2 对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进行严格把关

  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把关是防止房屋建筑施工出现渗漏问题重要措施,高质量是施工材料能够在防渗漏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进行墙体施工过程中,应对砂浆材料的含泥量进行有效控制,应保证墙体整体质量中砂浆含泥量约为5%。泥浆中的沙砾粒径也要以房屋建筑施工墙体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控制,应根据情况使用具有抗裂效果的墙体试剂,如防水剂等。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新型材料的尺寸和质量,同时,应注意施工现场的材料存放。水泥的选择应依据是否具有较强的砂浆防渗效果,并且具有防缩性。在进行采购水泥时,采样应进行复核,检验结果合格方可投入使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房屋建筑的防水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导致渗漏问题出现,因此,要想做好房屋建筑防渗漏工作,就需要经历一段复杂且长久的时间,这便是房屋建筑施工渗漏问题难解决的主要原因。由于,房屋建筑施工渗漏问题不仅会影响用户使用,而且,也会使施工单位受到经济损失,导致形象受损。因此,必须加强房屋建筑施工防渗漏工作的重视度,制定技术施工方案,做好施工技术控制,使房屋建筑施工渗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保障房屋建筑施工质量,让建筑行业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杨永江.房屋建筑施工中防渗漏施工技术分析[J].中外建筑,2016(06).

  [2] 古超群.高层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6(03).

  (二)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安全施工技术

  摘 要:搭设高度8m及以上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其施工技术的可行性直接影响到工程安全质量。本文结合贵州红华商贸物流园区工程项目的施工实例,就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安全施工技术进行探讨,阐述其要点,为类似结构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安全施工

  中图分类号: X9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115-2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上第5层(结构标高20.75~31.15)层高为10.4m,梁最大截面500×1000mm,最大跨度12.3m,混凝土强度等级C35。属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本层模板支撑系统,以第3、4层顶板(标高15.55m、20.75m)、梁及未拆除的两层结构支撑架为该支撑系统的基础。第3层顶板厚130mm,混凝土强度C35,第4层顶板厚130mm,混凝土强度为C35。为确保能足够承载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的荷载要求,第3、4层钢管满堂支撑架不得拆除。

  2 施工工艺技术

  2.1 施工工艺流程

  放线定位→搭设满堂架、梁底支架→安装梁底主龙骨支撑→梁板底模支撑→柱墙钢筋绑扎、柱墙模板安装→柱墙浇筑混凝土→铺设梁板底模→梁板钢筋绑扎→梁板钢筋隐蔽验收→梁侧模安装→模板支撑系统检查验收→梁板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构件检查验收→模板及支撑系统拆除。

  2.2 施工方法

  ①梁截面350×800mm、400×800mm、400×1000mm等:沿梁宽方向立杆离梁边为300mm, 顺梁方向为900mm,步距1.5m,梁底增加一道承重立杆@900mm。扫地杆距底板面200mm,立杆下端垫木采用50*200mm木脚手板,立杆顶端设一级钢管φ36×600可调托顶。梁底次楞采用50×100mm木枋,间距不大于100mm,垂直于梁截面布置。主楞平行于梁截面放置,采用48.3mm×3.1mm单钢管与梁两侧立杆双扣件连接。梁侧模主楞采用48.3mm×3.1mm双钢管@450,梁侧次愣采用50×100mm木枋,间距不大于300mm。梁侧模采用Φ14(外套φ16的PVC管)对拉螺杆拉结,首排距离梁底250, 竖向及水平向间距均为450mm。梁侧模底部加设步步紧@450mm。梁净跨大于4米时按全跨长度2‰进行梁底模起拱,起拱从支模开始进行。②梁截面500×1000:沿梁宽方向立杆离梁边为300mm,顺梁方向为900mm,步距1.5m,梁底增加二道承重立杆。扫地杆距底板面200mm,立杆下端垫木采用50*200木脚手板,立杆顶端设一级钢管φ36×600可调托顶。梁底次楞采用50×100mm木枋,间距不大于100mm,垂直于梁截面布置。主楞平行于梁截面放置,采用48.3mm×3.1mm单钢管与梁两侧立杆双扣件连接。梁侧模主楞采用48.3mm×3.1mm双钢管@450,梁侧次愣采用50×100mm木枋,间距不大于300mm。梁侧模采用Φ14(外套φ16的PVC管)对拉螺杆拉结,首排距离梁底250,竖向及水平向间距均为450mm。梁侧模底部加设步步紧@450mm。梁净跨大于4米时按全跨长度2‰进行梁底模起拱,起拱从支模开始进行。③柱高支模施工:柱模分两次安装,每次安装高度5.2m。柱模板采用15mm厚木胶合板为面板,50mm×100mm木枋为次龙骨,间距200mm,竖向布置;柱箍采用Φ48.3×3.1双钢管横向布置,间距为400mm,第一道柱箍离地200mm,柱箍采用φ14的对拉螺杆固定,并使用双蝴蝶卡双螺帽;加钢管斜撑,支撑在满堂架上。

  2.3 支撑架构造要求

  模板支撑采用扣件式满堂钢管脚手架,架体钢管全部采用Φ48×3.1钢管,梁底立杆横向间距为梁宽B+2×300mm,纵向间距为1200mm,当梁高≥1000mm时,在梁底增加一道立杆,梁下立杆设置顶托,顶托伸出长度不得大于200mm,对于H≤900mm的梁可采用双扣件防滑的措施。板底立杆纵横间距均设为1.2m,搭设过程中应根据柱距控制立杆间距1.2m以下,纵横向均需设置扫地杆,距地面200mm,按纵上横下设置;纵横向水平杆步距设置为1.5m;立杆对接扣件不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应至少错开500mm;各接头中心与主节点的距离要保持在500mm以上;竖向连续式剪刀撑由下至上布置在支架立杆外侧周圈;支架中间在纵横向设置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式剪刀撑,间距10m,寬度5m,水平剪刀撑设置在剪刀撑部位的顶部、扫地杆处。剪刀撑杆件的底端以45°~ 60°角度与地面顶紧;在立杆周圈外侧或者有结构柱的部位与建筑结构设置一个固结点,水平间距6~9m,竖向间距2~3m;立杆要与临近的已浇筑柱、墙体进行有效连接,保证支架体系稳定性。

  2.4 施工注意事项

  ①立杆与水平杆必须用扣件纵横连接,以防失稳现象发生;②板下立杆高度不够时必须加顶托作为支撑,顶托伸出长度不大于200mm,对超大梁处的立杆顶托伸出悬臂长度控制在150mm以内;③边梁加固不可利用外架杆;④对于H≤900mm的梁,梁下横杆必须用双扣件固定,确保不滑移;⑤剪刀撑必须采用搭接长度不小于1000mm的搭接方式接长。

  2.5 检查和验收

  ①必须复核检查进场的承重杆件、扣件等材料的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检测报告等,并对其模板支撑系统的结构材料进行验收、抽检合格之后才投入工程中使用。②抽查扣件螺栓的紧固力矩,必须符合规范要求,梁底扣件检查率必须达到100%。拧紧度在40kN·m~ 65kN·m范围之内。承重杆件的外观抽检率达到搭设用量的30%以上,对于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情况严重的杆件进行100%的复检。③板缝要求:为防止板缝大量漏浆,应用海绵条填补,或用镀锌铁皮封口宽度大于1mm的模板接缝;对于板缝宽度小于1mm的,可以不采取措施处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lig/10008.html

相关论文阅读

期刊论文问答区

优质科技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