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6-08-18 10:1612

摘要:这篇高中语文教育论文发表了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在学些课文的同时体会到作者的感受,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扩宽学生思考的维度和宽度。

  这篇高中语文教育论文发表了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在学些课文的同时体会到作者的感受,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扩宽学生思考的维度和宽度。

语文教育论文

  关键词:语文教育论文,语文教学,多媒体,探讨

  一、培养创新意识,拓宽思考的维度和宽度

  多媒体技术通过具体的音频、视频、图文等形式将抽象的文字进行直观的展现;通常学生在阅读文字时,脑海里也会描绘出自己理解的画面,在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后,既有利于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和知识,又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形象思维的能力。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出更具综合性、多样性的课堂问答,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拓宽其看待问题的角度及思考问题的维度。杜甫是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在《登岳阳楼》中,诗人采用想象与写实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既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又展现了诗人的广阔胸怀。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将茅屋被秋风所迫的焦虑,升华为忧民之情;这也是诗人广阔胸怀的另一种体现。在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两首诗所表现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扩宽学生思考的维度和宽度。

  二、实现多媒体技术的有效使用,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的优质和高效

  多媒体信息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是为了达到更加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在具体使用中,教师仍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所借助的辅助工具。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它都无法取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使之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跟着课件的“思维”进行学习,不仅会失去课堂示范作用,更会失去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魅力。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如果一味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错过学生一闪而过的创造,将使学生形成定性思维,遏制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阻碍学生思维活跃性及创新性的发展。因此,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的意义,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形式,而不是一味地乱用、滥用。正确认识语文文科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是,语文通过文字表述内容,传达情感,并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如果以多媒体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影音和图片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想象,不仅无法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更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文字品味能力和文章阅读能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无从谈起。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对我们的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我们既要努力去适应去使用,但也应该有冷静的头脑,在课堂中真正做到适当、适量,合理而高效地使用它,让这一新生事物充分发挥其应用的效用。

  在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时,他们需要在“经验积累”、“思考鉴赏”、“体会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得到全面进步。但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导致了语文课堂的枯燥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对语文教学工作实施改革,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语言文字教学应体现出课文的内在含义,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充分到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感受。

  一、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老师提出最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老师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老师在落实改革工作时,需要有改革的信心。课程改革工作给老师提升了教学压力,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传统的教学制度,在研究新的教学手段时,需要面临家长和其他老师的怀疑,同时许多家长的思想还处于应试教育的阶段,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课程改革工作缺少信任。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阻碍了我国课程改革工作的落实进度,课程改革工作要让老师摒弃原先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提升其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进步。第二,认真研究教学资料,发现新的教学办法。部分老师是把启发式教学认为是使用提问的办法给学生传输知识,而且学生也是机械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不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是由于老师忽略了对教材的研究而导致的。老师在备课阶段,不仅要理解所讲文章的内容,还要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目标分解成多个知识点,并使用合适的教学办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其思考能力,并不是仅仅靠提问几个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解《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这些著名文章时,要注重文章的特点和内在含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讲解议论文时,老师要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提出一些目的性问题,在讨论时按照课文的需求,深深地感悟课文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然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语文和数学有着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数学的教学目的是极其明确的,其学习过程就是对知识点和各种知识的理解过程,但是学习语文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每篇文章的知识点,课文只是学习素材,其学习过程是对文章的阅读、感悟和理解。原先的教学手段仅仅是把课文中包含的知识点分离出来,采取逐个击破的复杂研究办法,或者是把知识蕴藏在试卷之中,然后采取重复的训练,根本不重视语文课程人文特点。例如在讲解《威尼斯的小艇》的时候,使用原先的教学办法在讲解“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时,老师通常是让学生使用列表形式总结出船夫驾驶技术好体现在哪些方面。所以学生就把这一段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组成了一张表格,也就是说捡出了这段文章的“骨架”。不过认真反思一下学生制成了表格,就真的对驾驶技术好有深刻的理解了吗?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学生根本没有认真欣赏文章的每段话,还没有认真的审察课文的结构。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有的老师就会这样做,他让学生对课文仔细阅读之后,让学生当一下船夫,邀请游人来乘坐自己的小艇,这个办法不但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这一段落,还能够主动地想到前面学到的知识。因为学生个人感受的不同,介绍的重点自然也不一样,有人注重介绍小艇的舒适度,有人注重介绍自己行驶速度快,有人注重介绍自己驾驶的安全性……这样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是按照课文原话来回答的,而是通过自身体会,在经过处理之后,把原文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教材的权威性并不是不能被质疑的,学生也不是只会接受知识的机器,二者之间包含着必然的联系,老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时带着质疑去阅读文章。在遇到疑惑时,要敢于提出假设,出现矛盾时,要主动采取“二度创作”。把语文文字的应用和体会相联系起来。经常使用的办法是:老师要指引学生在阅读时带着感情,让其回忆起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经历,进而实现“将心比心”的成果。读写结合,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应用,也是加重学生理解的有效办法,很多老师经常使用。不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读写结合并没有得到严格的落实,自然也就没能起到应有效果。例如在讲解《猫》这一文章时,下课后让学生写下来想对老舍先生说的话,学生写的无非就是“老舍先生,你真喜欢猫啊!”“老舍先生,你真善良!”等等,并没有实际效果。假如让学生想象满月的小猫来到课堂,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它又会闯出什么祸呢?这样不仅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印象,加深对小猫形象的感受,也能够更容易地明白老舍先生为什么如此的喜欢猫。所以读写训练点的选用能否和文章的体会以及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起来才是重中之重。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教学角度、教学方案的改善,选修课程的开展,教师需要在研究教材时,要体会到文章的内在含义,领悟到其中的先进思想意识,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以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作者:万亮亮 单位:庄浪县紫荆中学

  推荐期刊:《江西教育》(旬刊)创刊于1950年,是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工作指导类刊物,是江西发表论文的教育类的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yu/8783.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教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