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对中资银行产生的影响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外资银行开始进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们银行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在另一层面上也对我国银行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论文发表 时,尤其是金融论文发表时,可以借鉴本文。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外资银行在我国市场的现状,分析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外资银行开始进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们银行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在另一层面上也对我国银行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论文发表时,尤其是金融论文发表时,可以借鉴本文。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外资银行在我国市场的现状,分析了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竞争优势和遇到的问题以及外资银行向中资银行提出的挑战和中资银行业面临的机遇。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主要是商品市场的开放。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水平相比较,中国民族金融业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较大。金融市场开放的时间短,范围较窄,而且外资金融机构是无形的,国际资金的调动、金融资产的转移、日常金融服务的提供都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情况下进行。从外资银行那里得到的主要是短期资金的融通和国际结算等服务,获得的管理经验并不多。
上世纪80年代初,外资银行进入台湾,虽然受每年只能开一家分行的限制,但是它们一边建设分支行,一边开展并购扩展市场份额,取得长足发展。以花旗银行为例,到90年代末,成为台湾最赚钱的银行,在2003年以前,是台湾发卡量最大的银行。
1979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设立北京代表处。1982年,我国开始引进外资金融营业性机构的试点,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被批准在深圳设立分行。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同时,取消了外资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服务对象的限制,允许在上海、深圳、天津、大连4个城市设立外资金融机构并正式经营人民币业务。2004年深圳成功引进美国新桥投资集团,成为国内首家外资第一大股东的中资银行。2005年12月1日,银监会宣布对外资银行开放本地企业的人民币业务。至2006年末,22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5个城市设立了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42个国家和地区的186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242家代表处。在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内,外资银行主要经营指标的增速快于中资银行。在我国经济金融发达地区的银行业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中国外汇市场上最积极、最活跃的参与者。
在经历了WTO规则对银行业五年的保护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已于2006年12月1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只有外资法人银行,才可以不受限制,在中国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但如果是外资银行分行,则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对普通居民还设有其吸收的人民币定期存款不少于100万元的门槛。2007年3月20日,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和花旗银行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在中国从事全面外汇和人民币业务,29日他们获得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法人银行营业执照,已于4月2日开业。9月21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外资银行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星展银行、渣打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瑞穗实业银行、华一银行、恒生银行、厦门国际银行9家在华外资银行法人机构成为中国银行业协会正式成员。这表明外资银行从此可以享受和中资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目前已有16家外资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将其国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并开展相关业务。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业竞争中的优劣分析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竞争优势
1.外资银行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这是参与我国市场竞争的根本保证。
2.外资银行具有良好的国际信誉和完善的服务方式。外资银行对各种服务做得较好,十分人性化,而中资银行的服务就相对滞后,软件和硬件都有待提高。
3.外资银行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中资银行是告诉你能做什么,其他都不能做;而外资银行则是告诉你不能做什么,其他的可以自由发挥。
4.外资银行在高端个人客户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明显。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的几年间,除了外籍客户群之外,积累了一部分高端客户群,通过开设支行和各种理财中心进军个人高端客户市场,为富裕客户提供量身定制式的投资理财服务。为了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2006年12月11日之后,高端客户很可能向外资银行分流,他们愿意支付相对高昂的费用来换取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5.外资银行产品品种多。国外几乎每个贷款人都能选择到有针对性的个贷产品,而且外资银行在为客户定制贷款品种时,将按揭贷款与理财等服务结合起来,而国内银行这些业务却很少。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遇到的问题
1.中国的利率非市场化。在国外,银行可以通过市场化的利率对不同客户区别对待,特别是可以对优质客户提供更大的优惠空间;而目前在国内并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各家银行的利率水平相差无几。如果与中资银行采取相同的利率政策,势必让外资银行失去一大竞争武器,抹杀了外资银行的部分优势。
2.网点布局滞后。零售业务网点是其形成规模的重点,目前外资银行仅在国内大型发达城市设有分行或办事处,网点布局在短期内无法达到中资银行的状态。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银行正加速其在中国的业务网点布局,表现出了强烈的抢占市场意识。而中资银行机构网点、自助设备众多,高效便捷。
3.中资银行原有业务关系深厚。中资银行本土经营历史悠久,地缘优势明显,客户群体广泛,民众基础雄厚。房贷业务特别是按揭业务需要很丰富的业缘关系,在与开发商、二手房中介机构的合作关系上,初来乍到的外资银行无疑有着天然的劣势,虽然有一些高端项目已经请外资银行介入,但从覆盖面上也是远远不够的。
4.中资银行与政府关系密切。中资银行有政府信誉作后盾,可信度高,且长期为国内提供服务,具有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外资银行多是股份制银行,没有国家财政作为坚强后盾。已经习惯于把中资银行与政府挂钩的中国百姓,总觉得还是中资银行可靠。风险性也是中国百姓选择金融产品的重要原因。
5.服务费用高。外资银行原有的客户大多是外籍客户和中国部分高端客户。伴随着高品质服务产品的就是高额的服务费用,相对于中资银行的低费用,外资银行让不少中国消费者望而却步。
6.国内法规的制约。根据《条例》的要求,法人外资银行初次获得人民币业务许可仍需要满足“开业三年,连续两年盈利”的条件,外资银行真正全面大规模进入人民币业务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
⒎中资银行综合能力的提高。股改上市后,中资银行积极探索,加强向外资银行学习综合经营的经验,资本资产的规模和质量、内部治理机制健全完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竞争实力壮大。
三、外资银行向中资银行带来的挑战
《条例》正式实施后,法人外资银行可以与中资银行一样全面从事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分行也可在许可范围内从事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将凭借其综合竞争优势,给中资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
(一)金融人才的挑战。外资银行首先引进的是金融人才。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都是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银行,他们为了在中国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一方面会把国外优秀金融人才引入到中国;另一方面会采取掠取中资银行人才的措施,以高薪、出国培训及优越的环境来吸引中资银行高素质人才加盟,使原本就稀缺的中资银行优秀金融人才流失,削弱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外资银行要想真正进入我国市场,其自身必须本土化,除了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外,绝大多数员工都应该来自国内,中资银行中的人民币业务人才将成为其“猎取”的重要目标。主要的对象:有业务经验、客户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银行业务骨干;银行外派的归国人员;受良好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学成归国的中国留学生。
(二)市场份额的挑战。外资银行不但在外汇存贷款业务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也将在人民币存贷款业务的市场竞争中极大地挤占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大幅降低向中资银行的贷款以解决人民币资金来源的依赖程度,使中资银行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受到极大冲击。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电子商贸市场、沿海市场是外资银行力争占领的市场。他们无需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和广布的网络系统,就可以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
(三)客户的挑战。外资银行利用其综合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客户资源争夺战,从而分流中资银行的资金来源。外资银行争取的客户主要有:1.公司客户:重要行业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有规模的民营企业;2.机构客户: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基金等;3.个人客户:我国10%的人占有约66%的储蓄额,所以外资银行开拓业务时,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取发达地区的重点客户。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设在京、沪的私人银行专属网点正式对外营业,标志着中资银行首次涉足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业全面开放后,中行竞争高端客户战略的一部分。与外资银行一样,100万美元是客户走进私人银行专区的金融资产“门槛”。
(四)竞争手段的挑战。在与中资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后,外资银行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丰富实用的理财产品、发达的科技网络、高超的风险掌控水平、成熟的服务管理规范等多项具有优势的竞争手段给中资银行带来极大的挑战。
(五)经营方式的挑战。中资银行是分业经营,外资银行是混业经营。外资银行将凭借其多年的业务经验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混业经营,对分业经营的中资银行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六)中间业务的挑战。国际发达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历史时间长、成熟经验多,中间业务收入占到营业收入的40%以上。外资银行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与中资银行抢夺零售业务,而且会向批发业务以及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进军。中资银行虽然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起就加大了发展中间业务力度,但与外资银行相比,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实际运作中差距都很大。
四、中资银行业面临的机遇
外资银行的进入,在对中资银行利润份额造成冲击的同时,也给中资银行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契机。首先,要提高对竞争本身与市场规律的认识,只有了解市场与竞争对手才能制定应对策略,不断创新,适应国际化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其次,要冲出亚洲、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中资银行,必先巩固本土,在零距离竞争中,学习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全方位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层次,真正做到管理服务与国际接轨;再次,加速商业银行内部改革、建立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股改提速;最后,中资银行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人力、客户资源,通过开发外汇理财业务潜力,拓展新的盈利空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gu/7137.html
相关论文阅读
- 2025-02-12“互联网+”时代的农产品营销与农业经济发展
- 2025-02-12羊肉消费市场调研
- 2022-09-28从“协调发展理念”对共享经济健康发展的思考
- 2022-09-28青岛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 2022-09-17贸易体制在我国计划经济发展的完善
- 2022-09-17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审计评价体系
- 2022-07-08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发展的讨论
- 2022-06-17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思考
- 2022-06-16经济学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性更新策略研究
- 2022-05-31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期刊论文问答区
- 2025-04-24英文期刊发表论文几个版面起发
- 2025-01-21论文顺利通过审稿的8个操作
- 2025-01-11管理学类30本期刊(国自然基金委员会认定)
- 2025-01-02电刺激治疗相关文章选题推荐
- 2024-12-17植物学比较热门的论文选题
- 2024-12-03人事管理方面文章选题推荐和发表期刊
- 2024-11-18金融学专业的论文选题方向推荐
- 2024-11-01教育核心期刊有哪些
- 2024-07-12学术论文初审是谁在审?审什么?审多久?
- 2024-07-02管理学cssci期刊目录(36本)
经济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 《中国政府采购》
- 《中国政府采购》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农业技术经济》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房地产世界》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
- 《广州化学》
- 《物理学报》
- 《东方宝宝》
- 《新能源进展》
- 《热带农业科学》
- 《建筑经济》
- 《中国学校卫生》
精品推荐
- 12025-02-12“互联网+”时代的农产品营销与农业经济发展
- 22025-02-12羊肉消费市场调研
- 32022-09-28从“协调发展理念”对共享经济健康发展的思考
- 42022-09-28青岛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 52022-09-17贸易体制在我国计划经济发展的完善
- 62022-09-17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审计评价体系
- 72022-07-08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发展的讨论
- 82022-06-17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思考
- 12018-10-29格力电器与美的集团的财务指标分析对比
- 22021-01-09共享经济下共享厨房的现状与发展
- 32017-04-10省级期刊汽车营销相关论文两篇
- 42018-12-21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现状和问题
- 52020-11-22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必要性及对应策略
- 62021-12-13数字经济时代对资产评估行业的影响
- 72022-01-23贵州凯里“美团优选”社区电商营销模式探究
- 82020-09-04论文修改要按审稿人意见改吗
- 12025-04-24英文期刊发表论文几个版面起发
- 22025-04-24声音与振动杂志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期刊收稿方向
- 32025-02-12“互联网+”时代的农产品营销与农业经济发展
- 42025-02-12羊肉消费市场调研
- 52025-02-12文创产品营销策略
- 62025-01-21论文顺利通过审稿的8个操作
- 72025-01-15经济学英文论文好发的期刊《Energy Economics》
- 82025-01-11管理学类30本期刊(国自然基金委员会认定)
- 12021-05-24刊号字母G、G0、G1、G2、G3、G4、G8是什么意思
- 22021-05-06论文引用率不能超过多少
- 32018-09-11语法翻译法的运用以及优缺点分析
- 42020-03-08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一般多少字
- 52020-09-21疾控中心工作怎么评职称
- 62020-01-03新北大核心什么时候更新,几年更新一次
- 72020-03-08通讯作者和二作哪个含金量比较高
- 82021-02-23发表的期刊论文见刊的时候可以在知网查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