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经济管理论文》广西农村金融排斥的干预路径研究

广西农村金融排斥的干预路径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2-05-05 11:4312

摘要:摘 要:金融排斥问题在广西农村中普遍存在,这是广西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广西农村地区金融排斥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广西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必须大力普及金融服务的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农村金融机构

  摘 要:金融排斥问题在广西农村中普遍存在,这是广西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广西农村地区金融排斥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广西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必须大力普及金融服务的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农村金融机构和设计符合农村的金融产品等。广西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的干预路径,即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和创新金融产品,健全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广西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农村地区普及金融知识,政府增强支持农村金融的力度。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推进服务方式和所设计产品的创新,以促进广西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广西;农村金融排斥;干预路径

  一、相关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排斥问题越来越严重。金融排斥通常定义为在金融体系中部分群体缺乏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这些群体因为没有有效地被金融机构所包含,因此也无法获得正规途径的金融服务。金融排斥对广西农村发展经济会带来负面影响,它阻碍了广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广西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如果广西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对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广西农村金融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农村居民的家庭经济收入较低,金融资产比例较小;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的接受度不高,对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等相对落后,金融服务意识较低;农村金融公共设施不齐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这些都是导致金融排斥问题的重要原因,而且金融排斥问题的发生会加剧广西农村发展不平衡以及相对落后状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前广西农村金融排斥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依旧存在较多问题,我们仍需全面了解广西农村金融排斥的原因及特点,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指标,构建测度体系对广西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程度进行科学评价,全面分析广西农村金融排斥的产生背景、形成机理和影响效应,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思路,提出对广西农村金融排斥的干预路径,为解决广西农村金融排斥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 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Leyshon& Thrift,1993,1994,1995)。自此,国外对金融排斥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金融排斥的内涵。普遍被专家学者们接受的是金融排斥的六维评价标准(Kempson&Whyley,1999),即地理排斥(Physical Access Exclusion)、营销排斥(Marketing Exclusion)价格排斥(Price Exclusion)、条件排斥(Condition Exclusion)、评估排斥(Access Exclusion)和自我排斥(Self-exclusion)。其二,金融排斥的原因。金融排斥主要是由于空间上的地理原因导致的(Ponard,1996;Fuller,1998)。地理排斥对普通居民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影响是很重要的。金融排斥和社会排斥两者相互影响,呈现相互正反馈效应(Chakravarty,2006)。也有学者从“价格排斥”和“收入排斥”两个角度解释和分析了金融排斥的形成原因(Bridgeman,1999)。部分中外学者合作研究发现,从金融制度的视角观察,相当长时间以来中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与金融机构聚集密切相关(Godfrey Yeung & Canfei He & Hao Liu,2012)。其三,金融排斥的影响。受金融排斥的人群难以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使自身经济状况越来越糟糕(Leyshon & Thrift,1995)。金融排斥和金融包容会呈现相互交替演化的发展趋势,但这一过程又会使区域的金融系统发展不均衡(Garderneretal,2004)。金融排斥影响因素一般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收入状况(Kempson&whyley,1999)、就业状况、年龄、种族(Devlin,2005)、受教育程度(FSA,2000;ANZ,2004)以及金融素养等。二是宏观因素方面如区域经济状况,银行存贷利差、交通便利程度(Leyshon,1997)、地理位置、法律制度(Lombardo&Pagno,2002)、科技发达程度(FSA,2000)信用状况、社会网络状(Guisoetal,2008)以及通胀等因素。其四,金融排斥的对策研究。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排斥问题的关键是结合农村地区生产的特点,针对农业生产活动的高风险性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和收益补偿机制,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Collardetal,2001)。另外,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也是很重要的,在农村地区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的信用水平以降低自我排斥,进一步刺激农村低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有助于缓解农村金融排斥(Wayne Simpsona & Jerry Buckland,2005)。同时要照顾边远地区的金融主体,从而实现金融服务的地理公平性(Andrew Leyshon & Shaun French & Paola Signoretta,2008)。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方面,“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而田霖和武巍(2005)最早从金融排斥的角度切入研究这个问题。此后国内学者对农村金融排斥问题越来越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针对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分析。何德旭、饶明(2007)认为,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而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实际上也是非常高的,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排斥相对较强,信贷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地区资金缺口日益拉大,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现象日趋严重,金融排斥现象加剧。

  王修华(2009)认为,我国的金融排斥现象存在地区差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程度,与地理因素存在相当大的关系。我國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比东部沿海地区要更加严重。其二,成因分析。王志军(2007)认为,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国有四大行经营战略的调整,撤销合并了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网点和分支机构。二是农村信用社的集约经营使其合并撤销了较偏远农村地区低业务量网点。徐少君、金雪军(2008)则认为,金融排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较低、基础设施环境较差、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周科、王钊(2010)认为,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制和体制环境造成农村的金融排斥。

  其三,对策研究。许圣道、田霖(2008)认为,从市场的角度解决金融排斥问题需要结合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而王修华、邱兆祥(2010)则认为,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政府应该在缓解金融排斥的过程中主动干预这种市场失灵,从而保障每个农村经济主体享受公平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马九杰、沈杰(2014)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部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大部分集中在农村高收入群体。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洪正(2011)认为,要改革农村金融体制,需要从国家的外生主导模式向民间的内生主导模式转变,充分发挥民营资本和各类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作用。也有部分学者着眼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思考对策问题,王修华等(2012)认为,从长远来看,我国应当加快推进包容性增长和普惠性金融体系的构建,尽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使城乡居民获得相对公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推荐阅读:房地产金融创新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gu/23064.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经济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