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经济管理论文》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与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与区域经济合作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11-17 10:3912

摘要:摘要:在采用标准化均值方法测算2011~2016年间中国及2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指数的基础上对该指数进行指标数据分析,并进一步研究其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论表明: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金融合作关系不断拉近

  摘要:在采用标准化均值方法测算2011~2016年间中国及2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指数的基础上对该指数进行指标数据分析,并进一步研究其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论表明: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金融合作关系不断拉近但经济合作潜能并未完全激发,仍有发展余地与合作空间;通过金融环境的改善及贸易畅通程度的提升,“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显著促进了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地位;区域经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凭借自身丰裕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发展比较优势,逐步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伴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持续推进,资本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清醒的意识到,大量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仍然处于低端、“被支配”地位,加之后危机时代的来临,發达国家开始意识到自身面临着制造业空心化的现状,纷纷采取相应措施以期稳步实现“制造业回流”,推动“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通过推进制造业复兴,增加本国劳动力就业,稳定并改善国内经济状况,该环境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近年来“人口红利”“要素红利”“制度红利”的消耗殆尽,使中国原先具备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一边是发展中国家为融入全球价值链中不断压低的要素成本,一边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及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政策的实施,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双面夹击”之中,逐步陷入发展窘境。在此形势下,如何在稳定我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基础上,避免我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开拓新的发展方式,积极稳步提升本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之中成为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囊括范围不断扩大。截止2019年7月底,已有136个国家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这136个合作伙伴国中既包含西欧等地区的发达国家,也包含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合作范围广,国际影响力大。“一带一路”建设将会通过输出我国过剩产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式方法,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最终促使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实现攀升[1],中国通过输出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化解过剩产能等措施带动周边国家与自身一同实现发展繁荣,并实现自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借鉴现有学者在全球价值链提升影响因素分析方面的模型,基于WIOD的投人—产出表,使用Robert K等[2]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公式进行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度,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经济合作效应具体在哪些方面对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产生影响,分析相应实证研究结果,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全球价值链的兴起,造成了全球各国的贸易结构和生产架构的极大改变。关于全球价值链的量化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参与度与地位。对全球价值链地位进行测度是研究其攀升机制的基本问题。当前国内关于价值链测度的主流认知有以下三种:第一,是用进口的投入用于生产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进行全球价值链的度量,该方法不仅是最早将国家投入产出表运用于测算全球价值链的方法,还对垂直专业化贸易的概念进行了扩展[3];第二,是Robert K等[2]提出的贸易增加值模型,其认为是国内增加值与国外增加值构成了出口总额,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构建了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全球价值链地位两个指标;第三,是Antras P等[4]测度的上游度指标,上游度指标体现了某国或某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相对位置,但国内有学者指出,该方法测算的结果为价值链“位置”,其与“地位”存在较大差异[5]。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使用国家间出口商品结构的相似度进行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量化[6]。

  长久以来,中国制造业一直饱受“大而不强”的困扰,加之其在现有全球价值链体系中面临嵌入遭低端锁定、重构还为时过早、攀升被围追堵截的三重发展困境使得促进制造部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成为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7-8]。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共同克服内外部危机,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明智务实的选择。“一带一路”合作重点包括六个领域,具体而言,包括各国政府间以沟通交流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规划发展战略为主的政策沟通;不断推进各国间基建对接,规划建设的设施联通;注重双边贸易,投资合作,国际产能及产业园建设合作的贸易畅通;打造良好的金融投资监管环境,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资金融通;以旅游、民间合作、人才交流等沟通交流为主的民心相通。

  由此不难看出,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发展的重中之重。“一带一路”国家间区域经济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促使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可缓解我国产能过剩压力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产能严重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极大阻碍[9],“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中国能源密集型产业出口,从而实现产能过剩压力的缓解[10];第二,“一带一路”建设范围广有利于产生正外部效应与规模效应。Ahrens J等[11]认为区域合作是一种“俱乐部”形式,俱乐部中成员越多,俱乐部中各成员收益也就越大;“一带一路”建设是动态的,完整的区域合作而不是静态的,割裂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其规模经济效应和正外部效应是可持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证明,各国受益的多少与贸易交往和分工的范围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12]。第三,“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我国从生产端向研发、渠道端转变。低端产业转移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得中国国内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压力,国内企业业务重心更需要向技术开发端转移,同时中国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和较为完善的研发能力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1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gu/21653.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经济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