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经济管理论文》大港口和省会城市经济辐射范围比较

大港口和省会城市经济辐射范围比较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01-15 14:2312

摘要:摘要:以中心-外围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1998~2016年县域经济面板数据,研究在泛珠三角地区,到以香港为代表的大港口和省会城市的距离与当地县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一步测算和对比大港口与省会城市辐射范围及变动趋势。研究发现:到大港口的距离和当地县域

  摘要:以“中心-外围”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1998~2016年县域经济面板数据,研究在泛珠三角地区,到以香港为代表的大港口和省会城市的距离与当地县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一步测算和对比大港口与省会城市辐射范围及变动趋势。研究发现:到大港口的距离和当地县域经济增长为“U”型关系;到省会城市的距离与当地县域经济增长为准“∽”型关系。以“U”曲线的极值点为大港口的辐射半径,“∽”曲线的拐点为省会城市的辐射半径。研究发现,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大港口的经济辐射范围随着时间变化不断减小,而省会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在总体上不断增加。因此对于沿海县域而言加强与省会城市的联系将更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关键词:大港口;省会城市;经济辐射范围

当代经济

  0 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经济生产资料向东部沿海集中,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此时大港口承担着带动周围经济增长的增长极作用。之后国家出台地区性平衡发展战略,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大港口的中心地位受到一定程度动摇。最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向型经济难以继续承担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作用,国家着力扩大内需,大港口的地位继续下滑[1]。与此同时,省会城市的建设得到重视,部分省份不断强化提升省内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政策导向,增强省会的增长极作用以拉动省内经济的发展[2]。

  然而,无论是作为地区增长极的大港口或是省会城市,目前学术界对于两者经济辐射范围的测度较少,经济辐射范围的对比更是不足。因此本文以“中心-外围”理论为基础,利用泛珠三角地区9省,1998~2016年县域经济面板数据,研究以香港作为代表的大港口和省会城市对周边经济辐射范围的变化。并基于研究结果,尝试对沿海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给出一点建议。

  1 文献综述

  经济辐射是指中心地区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通过知识外溢、技术扩散、生产联动等的方式,提高落后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达到拉动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3]。

  在衡量经济辐射范围方面,现有文献大致有三种方法:

  首先是经验判断。荣兆梓等[4]认为长三角的辐射范围大致是以上海为圆心,600公里为半径的圆所覆盖的地域。这种方法缺乏数据支撑,主观性太强。

  第二种方法是将空间引力模型和断裂点法结合,通过计算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量来测度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在测算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辐射范围时,陈子真等[5]通过该方法得出在大湾区内,作为核心的三大城市中,香港的经济辐射范围大于广州,深圳最小。然而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是用中心城市一对一地计算与周围城市的联系,并且更加注重的是辐射强度,缺乏从总体上对中心城市辐射范围的计算。

  第三种方法是以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为基础,利用计量方法计算中心地区的辐射范围。其理论基础是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该模型强调区域存在使要素往中心地区聚集的向心力以及使要素远离中心地区的离心力[6]。将向心力和离心力应用于城市发展体系中,Fujita M等[7]发现,在单一的城市体系中,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到中心地区的距离有类似于“∽”型的三次方关系。即随着距离的增加,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逐步下降,此时向心力发挥主要作用;当超过了某一临界值,离心力占据主导,此时距离中心越远经济发展越好;之后距离进一步增加又会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下降。基于此,许政等[8]运用我国城市面板数据模型以人均GDP的增长率衡量当地经济增长情况,证明了到大港口的距离和当地经济增长存在这种关系。孟可强等[9]进一步将“∽型”曲线的第一个极值点作为中心地区的辐射范围,得出了中国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各自的辐射范围。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对中心地区的辐射范围有比较清晰的把握,因此本文采用第三种方法测算中心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

  但是现有文献在运用该方法对中心地区测算经济辐射范围时还存在不足。首先港口和省会城市相对于其它地区都有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因此都会成为该地区的中心增长极[10]。但是当前文献缺少对两者辐射范围的横向对比,在一个既靠近港口又靠近省会城市的地方,究竟受到何者的经济辐射影响尚不明白;其次,港口和省会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是随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11],不同的时间截点两者的辐射范围不同,但是目前尚未有文献分时间截点讨论二者经济辐射范围变化;最后是以上研究成果大多基于城市层面上得出的结论,由于我国的地域间差异明显,不同尺度的统计数据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越小尺度的数据得出越加细致的结论[12]。因此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县域经济数据来测算大港口和省会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并对比分析其变化。

  2 数据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围

  泛珠三角地区,是由东部地区的广东、福建、海南,中部地区的江西、湖南,以及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9个省区加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拥有占全国五分之一的國土面积、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及三分之一以上的经济总量,是我国最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2016年,深化泛珠合作正式写入“十三·五”规划,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可见,选择泛珠三角地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泛珠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2.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城市体系中的“中心-外围”模型[13-14]。由于受到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影响,到中心地区的距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型”的关系。参考许政等[8]、孟可强等[9]以及陆铭等[15]模型设计和变量选取,本文建立的基准计量模型(1)如下:

  推荐阅读:当代经济期刊投稿要求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gu/18216.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经济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