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经济管理论文》金融产品去刚性兑付 掣肘解析与对策建议

金融产品去刚性兑付 掣肘解析与对策建议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要:金融产品刚性兑付是我国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过程中部分金融业态形成的金融现象和结果,是一种过渡型状态和产物。金融产品去刚性兑付已经成为当前金融强监管、严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而打破刚性兑付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本的掣肘问题在于

  摘要:金融产品刚性兑付是我国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过程中部分金融业态形成的金融现象和结果,是一种过渡型状态和产物。金融产品去刚性兑付已经成为当前金融强监管、严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而打破刚性兑付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本的掣肘问题在于金融本源的“缺位”、市场机制的“混乱”以及基础设施的“欠缺”。金融产品去刚性兑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都具有必要性,破除掣肘的对策需要回归金融服务实体本源,理顺金融市场机制(契约机制、定价机制、业务机制),健全金融基础设施(法律法规、金融信用、金融文化),从根本上为金融产品去刚性兑付奠定好基础,以促进资管行业回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正常轨道。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刚性兑付
 

金融论文发表

  《金融监管研究》(月刊)创刊于2012年,是由《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主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办刊宗旨为在:传播金融监管思想,刊发金融监管和国际发展动向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扩大我国国际金融监管政策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服务金融监管理论创新与工作实践。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回顾近20年来中国金融资产管理行业的创新实践历程,刚性兑付①这一隐性条件广泛存在于信托市场、债券市场以及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等资产管理领域。金融产品刚性兑付是我国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过程中部分金融业态的金融现象和结果,是在我国复杂的宏观经济调控大环境和逐步完善的金融体系下寻求投融资结构转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状态和产物,在特定市场环境和条件下促进了行业的规模增长[1]。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它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诸多的金融乱象。诸如网络借贷业态中,根据零壹财经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11月,全国累计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达5243家,占累计平台总数的比例为81.55%;债券市场中,仅2018年已有24家发债主体曝出债券违约,维持金融产品刚性兑付的压力不断显现。各类金融产品条件刚性兑付与完全刚性兑付、短期刚性兑付与长期非刚性兑付、监管去刚性兑付与机构刚性兑付等系列问题矛盾突出,资管行业刚性兑付问题已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之一[2]。当前,作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之一,银保监会陆续出台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资管准则和规范,旨在打破资管产品刚性兑付,推动资管业务回归本源,使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对金融产品刚性兑付这一现象的成因、经济影响和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不少学者借助于博弈论模型对刚性兑付问题进行了解析,认为刚性兑付问题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多方博弈过程。唐彦斌等(2015)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揭示其子博弈纳什均衡策略(刚性兑付策略均衡)的经济学本质及局部的合理性,亦即刚兑对金融机构是一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它促进短期的信贷繁荣,但将扭曲直接融资市场中的利率定价及风险承担机制,埋下长期的债务危机[1]。崔明(2015)则从信托公司声誉风险视角,通过建立信托公司与投资者的博弈模型、信托公司之间的博弈模型,得出刚性兑付形成的原因和前提是信托公司的声誉价值要大于兑付损失[3]。崔兵等(2018)认为刚性兑付是在现有信息结构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的博弈均衡,由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共同影响造成[4]。王蓉等(2018)总结认为刚性兑付是金融机构损益博弈以及投资者储蓄思维与投资思维博弈、监管当局防控风险偏好与维护稳定偏好博弈、资管业务发展速度与质量博弈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5]。常宏等(2018)构建了刚性兑付形成与治理的演化博弈模型,表明在无监管干预情况下资管市场将陷入刚性兑付的僵局,而在有监管干预的情况下市场将回归非刚性兑付的正常轨道[2]。王占浩等(2016)基于中国影子银行的刚性兑付特点和类贷款特征等,构建了中国影子银行模型,分析表明在刚性兑付条件下,影子银行对社会福利带来负外部性[6]。蔡英玉等(2017)在KMRW声誉模型的基础上,利用68家信托公司2010-2015年数据构建了“投资者一信托公司一监管机构”三方多阶段博弈模型来研究信托刚兑问题,实证结果表明当期声誉与下一期收益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打破刚性兑付需从信托公司治理、投资者教育、转变监管方式等方面进行解决[7]。

  纵观以上实务界和学术界对金融产品刚性兑付问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破解刚性兑付成为业界的呼声,但大多忽视了刚性兑付只是金融的现象和结果,沒有透过金融现象看金融本质,未能挖掘出刚性兑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透过金融产品刚兑现象,对刚性兑付背后的金融本源、市场机制、基础设施等三大本质性问题进行了解析和梳理。同时针对掣肘问题对症下药,认为金融产品去刚性兑付需要从回归金融服务实体本源、理顺金融市场机制、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三大方面着手,从根本上为金融产品去刚性兑付奠定好基础,以促使资管行业回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正常轨道。

  二、金融产品去刚性兑付的掣肘解析

  (一)当前金融市场产品刚性兑付情况梳理

  经过多年的金融体制深化改革创新,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日臻完善,建立和形成了以“一委一行两会”为监管体制,各类银行为间接融资主体,各种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资质不同,发行或管理的金融产品类别也有一定差异,且通过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呈现出“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特征,具体分类详见表l。根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银行表内理财产品资金余额5.9万亿元,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23.1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为17.5万亿元;公募基金规模为9.2万亿元,私募基金规模为10.2万亿元,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规模为17.6万亿元,基金及其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规模为16.9万亿元,保险资产管理计划规模为1.7万亿元。在剔除金融机构之间交叉持有的因素后,整个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60多万亿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gu/15204.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经济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