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农业论文》林下种植冬荪的丰产栽培技术

林下种植冬荪的丰产栽培技术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要:冬荪为鬼笔属真菌,含糖醛酸聚糖、甾醇、多糖、麦甾醇、苯乙酸、二氢查耳酮、异山梨醇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除湿、活血祛痛等作用,是著名的药食两用真菌。本文介绍了冬荪的林下丰产栽培技术以及现有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冬荪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摘要:冬荪为鬼笔属真菌,含糖醛酸聚糖、甾醇、多糖、麦甾醇、苯乙酸、二氢查耳酮、异山梨醇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除湿、活血祛痛等作用,是著名的药食两用真菌。本文介绍了冬荪的林下丰产栽培技术以及现有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冬荪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鬼笔;冬荪;林下种植;丰产;栽培

  冬荪,学名白鬼笔,又称鬼笔菌、无裙荪、竹下菌、竹菌,隶属鬼笔科、鬼笔属,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辽宁等高海拔地区,营养价值丰富、口感松脆、味道鲜美,是著名的药食两用真菌。冬荪含多糖、麦甾醇、乙醛、苯基巴豆油醛、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甲醛、苯乙醛、甲基硫醇、异山梨醇、二氢查耳酮、丙酸、硫化氢、糖醛酸聚糖、氨基酸等多种成分,以子实体、菌托和菌柄入药,具有祛风止痛、活血除湿的功效,可用于消水肿、抗凝血、治疗风湿关节痛等。此外,研究发现冬荪还具有抗癌活性,有防病保健的功效。近年来,随着冬荪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其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食用菌。

  目前,冬荪在毕节大方、织金等县区已经有较大面积的人工栽培,但栽培技术不够规范,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规范化种植冬荪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对冬荪的报道主要集中于生物学特性以及营养成分等方面,有关其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少。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冬荪,笔者结合多年种植试验总结出一套林下种植冬荪丰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冬荪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 林下种植技术

  1.1 栽培种选择

  冬荪主要栽培品种有厚孢长角型、短柄肉质型、光滑肉质型和长柄蜂窝型4种。生产中通常选择产量较高的长柄蜂窝型或者口感较好、市场价格较高的光滑肉质型和短柄肉质型。

  1.2 菌种选择

  冬荪栽培时需选用3~4个月菌龄的优质菌种,此时菌种外观菌丝浓密、洁白,滿袋或接近满袋,无污染、萎缩以及老化现象。

  1.3 季节安排

  冬荪菌龄长、出菇晚,属于中低温型大型真菌,适宜在湿度较高、海拔1500~2000米的温凉地区栽培。当年的10月至翌年3月为播种期,播种时需避开霜雪天气,以免冻坏菌丝;冬荪菌丝生长期为3~5月,原基分化期为6~7月,菌蕾生长期为8~9月,9~12月菌蕾开伞长出子实体,即可采收。

  1.4 栽培

  选地:冬荪人工栽培方法较多,林下主要采用小窝式栽培方法,该方法能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并且林中有遮蔽物,无需栽培其他植物进行遮阴。林下小窝式栽培应选择郁闭度0.2~0.7的竹林或树林,最好选用无大型野生动物出没、有箭竹生长、质地疏松、土壤肥沃、通风以及排水良好,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夏季地表阳光散射,无白蚁活动的树林。

  整地:先将地表的枯枝落叶清理干净,然后挖长60厘米、宽50厘米、深15~20厘米的小坑,坑底整平,底部垫3~4厘米厚的松土,两坑间隔20~25厘米。

  栽培:采用小窝式栽培方法栽培冬荪时,采用依次铺放底层柴、菌种、上层竹叶,再覆一层柴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材料准备。冬荪栽培材料分为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主要材料有阔叶树树枝、木材,最好选用毛栗树、青冈树等,材料不足时可选用杨树、桦槁等部分阔叶杂木。辅助材料有竹叶、箭竹枝、农作物秸秆等。

  将新鲜的阔叶树树枝、木材等主料切割成厚度2~5厘米,长度5~10厘米大小的块。新鲜箭竹等辅料需随用随切,不能长久存放。使用时提前1~2天用铡刀切成5~8厘米长。果树修剪枝、火麻秆、农作物秸秆等其他材料,使用前需切割成5~10厘米长度,并提前浸泡24小时,然后拿出沥水至表面有水湿而不滴时即可使用。林下小窝式栽培不能选用野外动物敏感的玉米芯、黄豆秆等材料,以防野外动物、鸟类破坏栽培地,影响产量。

  (2)铺放下层菌材。将准备好的木材块均匀地铺放在底层并压实,以恰好能遮住坑内泥土为宜,厚度6~9厘米。

  (3)摆放菌种。称好所需菌种,掰成直径为3~5厘米大小,并均匀地撒播在铺好的底层木材上,菌种间距10~15厘米,小窝式栽培菌种平均用量在12块左右。摆好菌种后再铺上一层稀薄的箭竹枝或竹叶等,盖住底材即可,以达到牵引菌丝的目的。接着撒上一些白糖,然后再铺上一层菌材或果树修剪枝、木屑、火麻杆、农作物秸秆、枯枝落叶等,用量以盖住菌种和竹叶为准,厚度约为6~8厘米。

  (4)覆土与覆盖物。在上层的菌材上覆盖干净、无明显杂菌生长的疏松土壤,厚度以3~5厘米,易干旱的地方覆土稍厚,为5~8厘米,覆土形状呈微弧形隆起,即龟背形或馒头形。最后盖一层1厘米左右的覆盖物,通常选用林中比较常见的阔叶树叶、干松针或蕨草。具体要求:①栽培时应尽量确保坑内底层柴的厚度一致。②由于冬荪为好气型真菌,所以覆土应宜薄不宜厚,总体原则为播种期干旱时宜稍加厚,湿度较大时宜盖薄。③覆盖物太薄冬荪蛋易受到灼伤,严重影响冬荪原基形成;覆盖物太厚坑内湿度过大,会导致菌丝直接长在覆盖物上,从而形成大量无效原基,浪费营养,严重影响产量。

  (5)配方。通过多年栽培经验发现,冬荪种植时每平方米需要阔叶树木块等主料湿料18~20公斤,竹叶或阔叶树叶、木屑等辅助材料湿料10公斤,白糖0.15公斤,菌种2.0~2.5公斤。?

  田间管理如下。

  人畜管理:林下小窝式栽培需要防止蚂蚁、老鼠等动物的破坏以及人畜践踏。?

  温度管理:温度是冬荪高产栽培的关键。冬荪菌丝生长温度一般在8~28℃,以16~24℃最为适宜,属中低温型菌株。9~10月,冬荪子实体形成,此时温度最好是5~22℃,以保证出菇。

  湿度管理:冬荪栽培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湿度,湿度管理主要包括材料湿度管理和空气湿度管理两个方面。湿度管理过程中,不同生长期所需材料湿度不同,冬荪菌丝生长期最适宜的材料湿度为70%~85%,子实体形成期的适宜材料湿度则为80%~85%。相对空气湿度高于80%时适宜菌蕾分化发育,子实体形成时则要保证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0%。林下小窝式栽培方法得益于林木的覆盖以及森林的保水作用,湿度较容易控制,基本能确保冬荪生长发育所需湿度,但雨季应及时排水,避免水涝造成菌丝死亡。

  推荐阅读:林业中级职称写论文可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nye/22959.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农业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