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农业论文》农业经济史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农业经济史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2-01-17 10:2012

摘要:摘 要:农业经济史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学和历史学基础之上的交叉学科,是农业经济学长远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农业经济学分析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传统农业学科边界被打破,农业经济史学科内涵极大丰富,但是学科发展呈现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践脱节,学科边

  摘 要:农业经济史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学和历史学基础之上的交叉学科,是农业经济学长远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农业经济学分析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传统农业学科边界被打破,农业经济史学科内涵极大丰富,但是学科发展呈现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践脱节,学科边缘化趋势明显的困境。尤其在农业经济史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编撰有限、教学研究成果薄弱等问题。因此,农业经济史课程改革十分必要。本文基于对農业经济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尝试对当前农业经济史本科教学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为了促使农业经济史学科可持续发展,需要提升课程师资力量,编写侧重于农业经济学特色的教材,优化教学质量,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实现授课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农业经济史;课程建设;必要性;教材

  农业经济史作为农业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又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学和历史学基础之上的交叉学科。农业经济史课程建设旨在探讨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及其运行规律,研究农业经济政策制定实施背后的原理,从而达到正确运用农业经济政策手段,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2019年,教育部提出“新农科”建设规划,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1]。传统农业学科边界被打破,新型交叉学科和项目层出不穷。随着多学科理论创新以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农业经济史学科内涵极大丰富。然而,结合笔者教学工作情况和国内多所农业高校教学现状来看,目前农业经济史多为选修课,学生有限且积极性不高,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授课模式单一,加之当前历史课程与研究方法的“落伍”,造成教学与科研的脱节,农业经济史学科边缘化趋势愈发明显[2-4]。因此,农业经济史本科教学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教学质量和课程重要性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3]。本文基于对农业经济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尝试对当前普通农业高校农业经济史本科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几点课程改革建议。

  1 农业经济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1 农业经济史是农业经济学学科的根基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最高机构,承担着发扬和传承农业文化历史的天然历史使命[4]。农业经济史是农业经济学的源,是农业经济学长远发展的重要根基。当前,中国还有40%的人口为农村人口,2020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7%,“三农问题”还很突出[5]。因此,农业经济学还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史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对于农业经济史研究在农业经济学中的重要价值,美国农业经济学的鼻祖H·C·泰勒曾说,“历史研究有助于农业经济学家发现那些对任何时期农业发展都可能会产生影响的潜在力量,每一个农业经济学家都应该是一个农史研究者”[6]。学科发展不应总是一往无前的,还应时不时的回顾与反思。厉以宁先生指出,“中国经济学应加强历史研究和教学,学好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可以为经济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7]。农业经济史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学理论的构建与运用提供了条件,为农业经济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农业经济史是农业经济学重要的分析方法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在于重构自身传统与世界的联系,在对西方学说理论的引进介绍以外,还需要重新理解自身的历史演进[8]。农业经济史不同于农业经济学理论,它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是多元的,因此理论和方法也是多元的。近年来,我国经济史研究在积极探索国际先进研究方法同时也对传统经济史理论进行深入反思,诸如吴承明先生所提出的“史无定法”理论在学界的弘扬与传承,量化方法引入历史研究的常态化发展等均说明当前我国经济史研究逐步突破过去学科专业和研究方法的界限,存在分析方法上的创新[9]。对中国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应从我国农业历史发展长河之中汲取有效的养分,摆脱以往过分借鉴西方理论的思维定势,更应注重理论和方法创新。正如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德怀特·珀金斯所说,中国经济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经验的积累”或者“经验与复杂的组织和制度的预先积累”[10]。当今我国农业建设不能脱离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因此,农业经济史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是农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加强农业经济史课程改革是现实的需要

  除了农业经济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之外,就中国高校教育现实和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来看,农业经济史课程建设也十分必要。首先,基于教育部规定,经济学教育内容应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11]。普通农业类高校经济类课程设置应包含农业经济史类课程,但是农业经济史一般处于选修课的地位,在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研活动中均处于相对滞后和相对薄弱的环节,造成了农经专业学生由于历史知识结构有限,无法有效的驾驭理论和方法,亦无法进行可靠地、创造性地研究。其次,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通过归纳总结中国五千年来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曾盛赞18世纪中国的农业达到其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近代农业科学出现之前历史上最科学和最发达者[12]。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对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不应被遗忘的,也应是我们农经专业师生所应发扬的。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 农业经济史本科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2.1 课程设置趋于边缘化

  农业经济史在绝大多数普通农业类高校中存在边缘化的趋势,常被定义为“冷门”学科。一方面,农业经济史课程内容涵盖宽泛,包括中西方农业起源、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迁、土地制度演变、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思想演化等内容。在课程内容庞杂的现实下,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还需博古览今、中西贯通。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更要求专业性、通识性和趣味性三者合一。如此高標准高要求之下,不少本科院校将农业经济史课时压缩或列为专业选修课。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偏于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的剖析,所以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存在刻板印象,认为课程内容是以往所学历史内容中的农业相关知识的摘录,内容存在重复且并不新颖。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选修积极性不高,教师授课内容实用性较差,从而学生所学知识无法与社会实践相衔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nye/22410.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农业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