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农业论文》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草莓果实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草莓果实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2-01-13 11:1512

摘要:摘要: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影响草莓果实发育及品质,针对目前草莓研究中未考虑不同栽培模式和氮肥互作的问题,以艳丽草莓为试验材料,在2种栽培模式和3个氮肥使用量下,对草莓生长发育、果实性状及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促成栽培草莓的生育期明显早于半促成栽

  摘要: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影响草莓果实发育及品质,针对目前草莓研究中未考虑不同栽培模式和氮肥互作的问题,以艳丽草莓为试验材料,在2种栽培模式和3个氮肥使用量下,对草莓生长发育、果实性状及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促成栽培草莓的生育期明显早于半促成栽培;促成栽培在施氮量为200 kg/hm2时,果实横径、纵径、单果质量及植株干鲜质量最大,半促成栽培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最大,在同样施氮量时,半促成栽培果实横径、纵径、单果质量及植株干鲜质量较大。促成栽培可溶性糖、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半促成模式,但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半促成模式。促成栽培施氮量 200 kg/hm2 和半促成栽培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较好,品质各有优势,是较为合理的栽培组合方式。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下草莓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草莓;栽培模式;施氮量;果实发育;品质

  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苹果酸、葡萄糖、柠檬酸和果糖等营养成分[1],且具有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被誉为“水果皇后”[2]。我国是草莓种植和消费大国,据统计,2019年我国草莓的种植面积达到15万hm2,总产量400 t以上,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草莓数量及品质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研究提高草莓质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3]。

  在草莓生产过程中,促成栽培和半促成栽培这2种类型的栽培模式都可使草莓结果期和上市期提早,促成栽培技术难度更大,管理复杂,但果实成熟较早,半促成栽培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不是很大,管理相对简单,但其果实成熟较促成稍晚,2种栽培方式由于调控措施的不同[4],草莓结果期、果实品质及产量等存在较大的差异[5]。赵密珍等研究表明,在促成栽培條件下,草莓花序形成较多,花序分化开始早,成熟期提早[6]。闫琬婷等研究表明,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开花期、结果期均比半促成栽培模式早60 d左右,而半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干鲜质量,都不同程度高于促成栽培模式,单株产量高出21.83%[7]。

  氮肥是提高草莓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措施[8],草莓根系较浅,结果能力较强,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适宜的施氮量可促进果实发育,提高草莓产量,但是施氮量过大[9],过量施用氮肥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而且造成资源浪费,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10],因此,探索草莓经济高效施氮量成为草莓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前人分别对草莓栽培模式和施氮量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不同栽培模式和氮肥互作的研究较少,本试验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草莓生长发育、果实性状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草莓提质增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材料

  试验于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在温室内进行,温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后墙砖砌,冬季覆盖棉被保温,试验土壤为普通耕作土。供试草莓品种为艳丽由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选育。草莓苗采用匍匐茎繁殖获取。氮、磷和钾肥分别选用尿素(含N 46%)、过磷酸钙 (含 P2O5 16%)、硫酸钾(含 K2O 50%)。

  1.2 试验设计及实施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栽培模式和氮肥用量2个因素,栽培模式为促成栽培模式、半促成栽培模式,分别用B1、B2表示,施氮量为100、200、300 kg/hm2,分别用D1、D2、D3表示,试验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在定植前以50%尿素、有机肥 22 500 kg/hm2、磷肥P2O5 270 kg/hm2、钾肥K2O 360 kg/hm2作基肥一次施入。采用垄双行栽培,垄高 30 cm,畦面宽 40 cm,畦底宽 60 cm,每小区6垄,长7 m,小区面积25.2 m2。试验于2019年9月初定植,促成栽培模式在9月下旬大棚膜覆盖保温,10中旬在棚膜上增加棉被。半促成栽培模式在10月下旬大棚膜覆盖保温,11上旬在棚膜上增加棉被,11月下旬白天揭棉被进行升温。在草莓现蕾后至开花前,减少土壤管理,保证草莓果实的清洁。在开花结果期,开展疏花疏果,其他田间管理措施按当地高产栽培措施进行。

  1.3 采样与测定指标

  1.3.1 生育期观测 从植株定植开始,每 3 d 对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植株生长状态进行观察记录,分别记录植株的现蕾期、始花期、初果期、果实转红期和盛果期。

  1.3.2 草莓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在第一茬果实收获后,测定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鲜质量干质量,测量时每个处理随机选取 3 株长势均匀有代表性的植株,先将植株表面泥土洗净,擦干后用电子秤称量并记录。后将鲜样先放置在105 ℃烘箱内烘 30 min,然后放置 75 ℃烘箱烘干直至恒质量,用电子秤称量干质量并记录, g。

  1.3.3 草莓植株叶面积的测定 分别在定植期、始花期、初果期、盛果期4个时期使用直尺测量中心叶向外展开的第3张叶的叶长、叶宽,计算叶面积=长×宽×0.73,cm2。

  1.3.4 草莓果实形态特征的测定 各处理随机选取成熟度为90%的果实10个进行果形测定,采用游标卡尺测定果纵径和横径;采用电子天平测定草莓的单果质量。

  1.3.5 品质和产量测定 可溶性蛋白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蒽酮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采用比色法测定,可滴定酸含量采用氢氧化钠滴定法测定[11],可溶性固形物采用手持式折光仪测定[1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nye/22366.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农业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