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理工论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重构与城市间结构效应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重构与城市间结构效应分析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9-11-12 10:2412

摘要:摘 要:都市圈是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重组形成的城市圈层式结构。京津冀協同发展就是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圈形成之路,其空间结构重组是顶层设计的核心,也从整体决定着空间结构效应。本文以京津冀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利用引力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

  摘 要:都市圈是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重组形成的城市圈层式结构。京津冀協同发展就是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圈形成之路,其空间结构重组是顶层设计的核心,也从整体决定着空间结构效应。本文以京津冀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利用引力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讨京津冀都市圈的空间重构,分析空间重构对区域经济、人口的集聚与扩散效应。研究发现:(1)京津冀都市圈的空间组织重构,已初步形成“三足拱卫”的雏形;(2)中央政务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和雄安新区形成的“一核三足”城市架构,将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载体和结构优化路径;(3)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设置和雄安新区的设立,加强了北京、天津、石家庄等中心城市与周边的联系,扩大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促进了城市功能定位与城市间联系的关联度。

  关键词:京津冀;都市圈;空间重构;结构效应

山东文学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目的是形成一个合作共赢的区域共同体,对内承载好首都功能,对外形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都市圈,以带动区域发展,塑造国际经济新的体系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到京津冀考察调研6次,主持召开相关会议9次。2019年1月16-18日,在党中央谋划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之际,习近平同志连续5年又一次在京津冀考察。他指出,过去的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强调京津冀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目前京津冀正在建设“新的两翼”,即以雄安新区与通州新区共同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津冀地区开始告别“单中心聚焦、摊大饼发展”的模式,形成“一核”辐射“两翼”齐飞的格局。今后的重要任务就是在区域空间格局调整重组过程中发掘协同发展的新动能新动力。

  基于此,要重点分析京津雄新的空间重组及其潜藏于其中的动能效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实施以来,设置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作为顶层设计的新举措,无疑将打破既有的区域格局,为三地后续发展拓展空间范围、提供协同的载体平台。这一举措的影响也无疑是深远的,将会打破既有的城市结构,注入发展的新动能。为此我们要从空间重构的角度,运用诸如引力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京津冀都市圈空间重构对区域经济、人口的集聚与扩散效应。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以来的空间关系调整

  京津冀同属京畿重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这为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自2014年党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相继设立,京津冀城市间的关系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三省市也相互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协作关系,协同发展的思路日渐清晰、领域不断拓展。

  空间结构不合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单中心”“同心圆”的城市空间布局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矛盾的总根源[1]。在北京与天津相互竞争抵梧的背景下,北京“摊大饼”式扩展,天津呈“水波纹”式的城市布局,河北省出现了南北分隔乃至分割的现象[2],形成世人关注的“环京津贫困带”①,发达的京津“双核”与环绕京津的“贫困带”并存。这种格局使政治、商业、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城市核心功能都集中在中心城区内。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强化了中心城市的“磁力”作用,发展要素不断向核心积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重组被作为顶层设计提上议事日程。

  (一)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与京津冀空间结构调整

  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确认落地于通州区。2016 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对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北京正面临一次历史性抉择,从摊大饼转向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也是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2018 年1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出台。无疑,这一选择将起到重构京津冀城市间关系结构的作用[3]。从京津冀全局出发审视,通州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北京城市副中心距离北京中心城区23千米,距首都机场20千米,距北京新机场58千米,便捷的交通对北京中心城区人口疏解、产业分散和资源分配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城市副中心建设对通州区的经济发展、城市管理标准的提高都有积极意义。城市副中心建设将带动北三县(三河市、大厂县和香河县)、天津市武清区及河北省廊坊市的城市发展,对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早在2016年,北京市就已明确通州与北三县的“三个统一政策”,即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和统一管控。2018年,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一条“统一标准”,提升为“四个统一”。与此同时,2016年2月,京津冀三地签署了《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目的是促进空间格局调整,带动盘活京津冀东部地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增长极,带动通州区——通武廊(北三县)——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如此一来,京津冀东部地区核心与外围、中心与腹地的一体化关系也将加强。将联合形成相对紧密型区域。在功能上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和通勤密集的区域功能综合体,在形态上是通过便捷交通联系起来的多节点网络型区域综合体,在管理上是“四统一”联合体,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及合作共建等方式,打造“通武廊”金三角新区。

  (二) 雄安新区建设与京津冀都市圈空间结构布局

  河北雄安新区于2017年4月1日设立,一年后的2018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颁布,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雄安新区将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要建设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雄安新区将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发展新的两翼,有利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加快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推荐阅读: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lig/14834.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优质科技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