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理工论文》古建筑装饰艺术对城市文化魅力的提升作用

古建筑装饰艺术对城市文化魅力的提升作用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9-03-06 10:1112

摘要:[摘要]中国古建筑装饰集艺术审美和工匠精湛的技艺于一身,在源远流长的古代建筑文化中,通过精心的梳理可以发掘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去借鉴与回味的有价值的构件形态艺术,它为今天的城市文化发展依然起到了提升魅力的作用。 [关键词]古建筑 建筑装饰 构件艺术

  [摘要]中国古建筑装饰集艺术审美和工匠精湛的技艺于一身,在源远流长的古代建筑文化中,通过精心的梳理可以发掘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去借鉴与回味的有价值的构件形态艺术,它为今天的城市文化发展依然起到了提升魅力的作用。

  [关键词]古建筑 建筑装饰 构件艺术

建筑工程师论文

  中华大地上,古建筑的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建筑的正式出现,可追溯到史前社会,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根据考古痕迹的探究,原始人是以天然的洞穴为躲避自然灾害的栖息场所,或木构为巢。自此,木构架建筑繁衍出中国古建筑独特的体系,延续了极强的生命力、适应性。隋唐时期,由于经济的高度发达,开始进入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城市建筑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殿阁楼台,规模宏大、气魄恢弘、绚烂多姿而富于变化。元明清是中国古建筑体系高度成熟的时期,建筑装饰都己定形化,由于砖瓦的生产、彩色琉璃工艺的出现,宫廷建筑、普通民用建筑开始广泛使用砖瓦作为装饰材料。

  一、蕴藏于古建筑中的审美艺术

  古建筑文化是在历经千百年发展与演变中,逐步开始融汇各种思想、文化、审美和工艺技术于一身的大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建筑在木架结构为基础的形制中形成变化,在轮廓上凸显神韵美,在雕刻技法上和彩绘表达等特点上独树一帜。长久以来,因唯美的纹饰、均衡的色彩、精湛的工艺,使得我国古代建筑与装饰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经过对古建筑设计的文献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古建筑在设计上注重纯粹且简约的装饰构造,以结合自然与工艺的手法来营造整体意境等,古建筑装饰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在建筑审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这些印迹除了在建筑本身的构造中得到保护之外,大量有价值的审美信息则凝聚在古建筑的装饰中。

  装饰艺术中所呈现出的雕刻工艺、纹饰图样、色彩变化以及部分构件的排列、组合秩序等技法,人们的社会意识、信念和价值观通过古建筑的兴建而得到完美的体现,并为我们传承与发扬、学习与实践、提升与融合提供了尤为重要的信息,例如,位于山西太原的晋祠圣母殿,其支撑结构中的檐柱上附有浮雕的盘龙来作为装饰构件,这样的装饰艺术形态不仅仅是对神权的崇敬,更加体现出文化的追求与审美需求的意识形态。

  二、蕴藏于装饰构件艺术中的深刻寓意

  装饰构件的产生其实是一种造型艺术,但是这种艺术手法又有着极为丰富的展现形式,通过对中国古建筑装饰历史的深入考究,就不得不涉及挖掘这些装饰文化是如何实现的。工匠师在古建筑装饰艺术中通过内容与形式、材料与制作工艺、造型与文化等方面的实践,都累积着丰富的技法与经验,为传承古建筑艺术的表现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古建筑装饰中,尤其是在寺庙、祠堂、陵墓或纪念性质的建筑中,以图案、纹饰所构成的装饰主体大多数会有一定寓意。在明清时期的官式建筑中,旋子彩画的出现就是代表,这种极具独特性的装饰技法,它多出现于宫殿、衙府、园林、庙宇等建筑中。旋子图案从很早开始就被当作装饰的题材来使用,如早期选用于建筑屋顶的瓦当上。

  瓦当是位于古建筑屋檐前端的瓦片(也称为滴水),起着保护斗拱飞檐的作用,也是美化屋顶立面轮廓的一种装饰构件,瓦当其前端的部分展现出很多精美的雕刻图案。当“旋子花”主题运用于瓦当上之后,建筑装饰的效果大大提升了装饰的吉祥寓意。瓦当的图案装饰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旋子彩画就是从早期的旋子花作为基础进行演变的,是以旋子花呈螺旋状花瓣的造型为特点,在施工中又较为容易雕刻于瓦当上,整体形态呈椭圆形或漩涡形花瓣形态,花丝细长,可以说它是莲花的抽象物,却又取材于莲花,各种花瓣重叠交叉,这样呈现出具有特色的螺旋形态的花,让人们对审美的追求有了升华。

  明清两代是我国古典花卉图案保留最丰富、存世量最多的时期,著名的“宝相花”图案在明代已经广为流行,成为经典的传统纹样之一。留存于建筑构件当中起到装饰作用的宝相花是集多种自然花卉的形态组合而成的图案,配有不同的形式进行广泛的装饰运用。宝相原本是一种蔷薇花植物,但在佛教中“宝相”被赋予了佛家庄严神圣的含义。宝相花的形态图案与蔷薇本无关,它是佛教中一种崇拜的符号,始于东汉,兴于明清时期。宝相花的图案展现出造型对称、多种花卉形象组合而成的特点,其重点表达的含义有吉祥的牡丹、莲花、菊花等,已完全超越于对自然界事物的表达,由于其花瓣的造型层层多变,展现形态较为规范,在装饰技法的运用上,呈现出绝佳的审美艺术感。

  雀替作为中国古建筑中一种造型美观、装饰性极强的构件,发展至今仍延续着广泛的应用与审美需求。雀替本为卡入柱子两侧连作的构件,起到承载额(檐)枋,增加额(檐)枋榫部的抗剪能力,拉结额枋并减小枋间跨度的作用。雀替的成熟期较晚,早期的雏形在北魏开始出现,直到明代雀替才广泛开始使用,并发展出多种艺术风格,逐渐变成以装饰构件为主体的工艺。清代之后,雀替发展成为风格独特的装饰构件,大大丰富了古建筑中立面构图的视觉感。如今,雀替已从力学构件转变成为纯粹的装饰构件,人们仍青睐延续清代常采用的圆雕、浮雕、透雕的工艺手法来雕刻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不同形象,使建筑的外观或内部的装饰更加丰富有趣,这些装饰构件艺术重点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寓意的深刻表达。

  柱礎,它本是承载受屋柱压力的一种垫基石,在中国古建筑木架结构的房屋中,可谓柱柱皆有此石墩,同样作为中国古建筑中极富有特性的装饰构件,它也是缺一不可。柱础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较为严谨慎密,柱础中的构图与布局能够深刻地体现出工匠的审美修养。六朝之后,中国古建筑开始接受佛教艺术的影响,此时莲瓣的造型艺术装饰被广泛运用于柱础石上,这种类似佛教中莲花座的古式覆盆莲花造形,形态优美且雕刻工艺细腻,开创出一种成熟唯美的风格。据宋代《营造法式》载录,受佛教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影响,柱础的纹饰题材有牡丹花、宝相花、仰覆莲花、蕙草、龙风纹、狮兽神仙等,这些纹饰的出现,让装饰的作用与独立欣赏价值相统一,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渴望。

  推荐阅读:《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研究分会和天津市工程建设交易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的刊物,旨在宣传、介绍和反映有关建筑市与招标投标的方针政策、法规、信息经验以及国际市场现行规则与做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lig/13385.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优质科技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