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理工论文》公路需求消费模式的特征和因素分析

公路需求消费模式的特征和因素分析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9-01-26 11:1112

摘要:这篇公路工程师论文发表了公路需求消费模式的特征和因素分析,论文在分析我国居民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的行为特征基础之上,阐释了居民消费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居民、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保障措施,以促进公路需求消费模式的形成。 关键词:公路

  这篇公路工程师论文发表了公路需求消费模式的特征和因素分析,论文在分析我国居民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的行为特征基础之上,阐释了居民消费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居民、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保障措施,以促进公路需求消费模式的形成。

  关键词:公路工程师论文,公路需求,低碳交通,消费模式,保障机制

公路工程师论文

  0 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加快高排放和高能耗行业供给侧改革,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低碳交通是交通运输行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对于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具有引领作用。“十三五”期是我国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作为综合运输通道之一的公路交通肩负着艰巨历史使命。据资料显示,交通运输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30%以上,而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碳排放大约占交通运输业的85%,因此,大力发展低碳公路交通势在必行。基于此,为全面落实党中央精神,有效引导居民出行选择低碳公路交通,影响居民消费模式选择,增强居民公路需求偏好,确保公路运输的重要地位,对于我国居民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的研究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的行为特征

  居民消费模式选择的具体结果与其自身特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为了分析我国居民公路需求的消费倾向,需要深入了解其选择交通方式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

  1.1 我国居民类型划分及其决策行为

  消费模式是对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下个体消费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及由此决定的消费特征的总体概括。对于我国居民公路需求消费模式而言,体现的是居民出行方式的具体选择,本质上属于一种消费行为,其目的是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一般而言,居民出行主要综合考虑安全、舒适、方便、省时和经济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多目标决策的过程。根据影响居民出行因素的权重大小(表1),可以将其具体分为以下几类(假设安全因素为首选):

  ①价格敏感型。该类居民主要考虑出行交通方式的价格因素,根据自身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合理出行方式,因此,价格因素是这类人群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比如外出务工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往往只选择最便宜的运输方式,只要达到目的地就行。

  ②质量敏感型。该类居民主要考虑交通运输方式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水平,侧重于舒适度、方便程度等,因此,服务质量因素所占权重较大。比如商人等高收入群体,不在乎价格因素,而关注运输方式的舒适性、效率等,该类人群大多也属于时间敏感型。

  ③时间敏感型。该类居民主要侧重交通方式的运行时间,讲究运行效率,要求快速、高效,因此,时间因素是其决定性因素。

  ④综合敏感型。该类居民对交通方式没有特别要求,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之后,做出理性选择。比如军人、普通职工、学生等中等收入群体,在人数上占大多数。

  当然,对于上述划分,每一类居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属于某一类型,会随着出行目的的不同,影响其选择交通方式的因素权重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其成为另一类群体。但是,总体上而言,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四种类型居民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稳定的。

  1.2 影响我国居民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的自身因素分析

  居民出行具有随机性和可控性,但在一定时期和确定环境条件下,其变化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居民出行的总量及时空分布与外部环境因素以及某些社会组织管理方式与管理措施(如工作休息时间、运输作业组织等)之间存在比较稳定的对应关系。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出行量及出行分布相应呈现出正向或反向的变化。正是由于出行所具有的规律性,才为我们采取措施增加居民公路需求偏好提供了可能。除了宏观政策、文化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技术发展等外部因素之外,影响居民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收入因素。居民经济收入是其选择交通方式的决定性因素,代表了购买运输服务的能力。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选择交通方式的行为差异较大,但会基于自身情况寻找经济承受能力和出行需求之间的平衡点。

  ②出行目的。作为居民出行的动机和原因,出行目的也是影响其交通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不同出行目的导致选择交通方式的差异化行为。一般而言,出差和商务人士时间要求高,注重出行效率;旅游群体则更侧重舒适、方便性;外出务工人员最关心经济节约;军人、学生等则倾向于综合考虑。

  ③出行时间。一般指居民出行的持续时间,主要通过出行的时间价值来衡量。时间价值包括资源价值和行为价值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宏观角度,后者侧重于微观角度,这也是居民出行关注的核心。行为价值体现的是交通方式作用于出行个体所产生的能够预知的效益,实质上属于居民出行机会成本范畴。

  ④出行距离。出行距离与出行时间、出行目的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关系紧密,受交通方式技术经济特征制约较为明显。运输市场理论认为,出行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出行距离对居民出行具有较大影响,也是多种交通方式综合比较的着眼点。

  ⑤心理因素。居民心里因素受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个体因素的影响较大,并随着出行条件的变化而呈现波动差异。心理因素是其他因素的基础,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综合渠道,因此,居民消費模式选择是心理因素作用的具体体现。

  上述因素并不是孤立地,而是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着居民消费模式的选择。我国居民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的动态博弈过程,如图1所示。

  2 公路需求消费模式选择的保障机制

  2.1 公路交通的技术经济特征

  公路交通作为综合运输方式之一,与其他交通方式相较而言,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机动灵活,适应性强。我国公路网分布面广,密度大,比铁路、水路网的密度要大十几倍,如2015年公路网密度是47.68公里/百平方公里,而铁路密度仅为1.26公里/百平方公里,水路网密度为1.32公里/百平方公里,因此,公路交通可以纵深发展,并且在运输时间上机动性较大,车辆调度灵活,可以提高各环节衔接效率。公路交通为我国居民提供了最基本的通行条件。

  第二,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服务。公路网点多、线长、面广,运输工具种类繁多,可以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一般可以沿公路网开展运输活动,并深入到农村、城市居民住宅等地,实现旅客从始发地门口直接运送到目的地门口的“门到门”直达运输。这是公路交通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最大的硬性优势。

  第三,中短途运输速度快。公路交通在中短途运输方面,可以实现中途不换乘而直达目的地,因此,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在途时间短,运送速度快,从而大大降低居民出行的机会成本,提高出行效率。

  推荐阅读:《公路与汽运》(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管、长沙理工大学主办。办刊理念:以质量求生存,靠拼搏图发展,凭智慧创辉煌,用诚信走天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lig/13227.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优质科技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