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理工论文》现代建筑电气技术论文(2篇)

现代建筑电气技术论文(2篇)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7-04-06 17:4512

摘要:建筑行业的不断兴起,建筑行业的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尤其是建筑电气技术,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而日益成熟,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小编整理了现代建筑电气技术论文(2篇),欢迎阅读!《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杂志创刊于2011年,是经新闻出版

  建筑行业的不断兴起,建筑行业的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尤其是建筑电气技术,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而日益成熟,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小编整理了现代建筑电气技术论文(2篇),欢迎阅读!《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创刊于2011年,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国务院国资委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的旬刊连续型出版物,为国家级期刊。拥有一大批专家、顾问,为城市建设发展献计献策、研讨把脉。以“把脉城市建设发展,解读城市经济热点,展示市长创新方略,弘扬城市和谐文化。”为办刊宗旨,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质量标准。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现代建筑电气技术论文一:建筑电气施工技术探究

  1、建筑电气施工的准备工作

  (1)在施工前认真审阅电气施工图,设计图纸是施工的前提和依据,只有详细核对图纸,对工程中各系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做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然后还需要详细的了解电气安装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对电气施工图以及相关专业施工图纸进行仔细核对。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应该与其他专业施工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研讨小组,对电气安装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细致的研究,对供电方案的制定,图纸会审内容的整理和细节问题的排查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可以确定在以后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日后的实际操作中进行重点控制。

  (2)在施工前,电气施工人员除了要了解电气设备的构成和功能,还要充分考虑到线路的走向以及用户所需的设备等因素,做到合理划分,避免在施工主体完工后造成一些线路浪费或者另需重新布线,进而给工程带来更多困难,所以要严格检查各专业配套设计。电气材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在安装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和备齐电气安装施工阶段中的预埋件、预埋管道以及零配件等基本设备。

  2、建筑电气施工技术分析

  2.1电缆敷设

  (1)电缆桥架

  梯架、托盘、线槽用连接板连接,用垫圈、弹垫、螺母紧固,螺母应位于梯架、托盘、线槽外侧。桥架与电气柜、箱、盒接茬时,进线和出线口处应用抱脚连接,并用螺丝紧固,末端应加装封堵。桥架经过建筑物的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时,桥架本身应断开,槽内用内连接板搭接,一端不需固定。电缆桥架在穿过防火墙及防火楼板时,应采取防火隔离措施,防火隔板采用矿棉半硬板、Ef-85型耐火隔板。

  电缆桥架组装好以后,直线段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偏差不应该大于10mm。钢质电缆桥架的托盘或梯架的直线段长度一般为30m,超过30m时应作伸缩连接,托盘、梯架在承受额定均匀荷载时的相对挠度不应大于1/200。吊架横档或侧壁固定的托臂在承受托盘、梯架额定荷载时的最大挠度值与长度之比,不应大于1/100。几组电缆桥架在同一高度平行敷设时,各相邻电缆桥架间应考虑维护、检修距离。电缆桥架与各种管道平行或交叉时,其间最小净距应符合规范的要求。电缆桥架不宜敷设在腐蚀性气体管道和热力管道的上方及腐蚀性液体管道的下方,否则应采取防腐、隔热措施。需要由托盘或梯架引出配管时,应使用钢管,引出位置可以在底板上也可以在侧边上。当托盘或梯架需要开孔时,使用开孔机开孔,开孔处应整齐,管孔径吻合。严禁使用电焊割孔或气焊吹孔。钢管与托盘或梯架连接时,应使用管接头固定。

  (2)电缆敷设

  放电缆时,对于双吊杆固定的托盘或梯架内敷设电缆,应直接在托盘或梯架内安放滑轮施放电缆,电缆不得直接在托盘或梯架内拖拉。电缆沿桥架敷设时,应单层敷设,电缆与电缆之间可以无间距敷设,电缆在桥架内应排列整齐,不应交叉,每敷设一根,整理一根,卡固一根。桥架上部距顶棚或其他障碍物不应小于0.30m。1kV 以上和1kV 以下的电缆、同一路径向一级负荷供电的双路电源电缆、应急照明和其他照明的电缆、强电和弱电电缆等不宜敷设在同一层桥架上,如果受条件限制需要安装在同一层桥架上时,应用隔板隔开,其固定间距不宜大于2m。电缆桥架内的电缆做垂直敷设时,电缆的上端及每隔 1.50~2m 处进行固定;水平敷设时在电缆的首尾两端、转弯及每隔5~10m 处进行固定;电缆桥架内敷设的电缆,应在电缆的首尾端设有编号、型号及起止点等标记。

  (3)桥架接地

  金属电缆桥架及其支架和引入或引出的金属电缆导管必须接地(PE)或接零(PEN)保护,且连接可靠,在金属电缆桥架及其支架全长应不少于两处与接地(PE)或接零(PEN)干线相连接。非镀锌电缆桥架间连接板的两端跨接铜芯接地线,接地线最小允许截面积不小于4mm2;非镀锌电缆桥架间连接板的两端跨接接地线,但连接板的两端应有不少于两个带防松垫圈的连接固定螺栓。多层桥架当利用桥架的接地保护干线时,应将每层桥架的端部用 16mm2 软铜线分别连接起来,并与总接地干线相通。长距离的电缆架桥每隔30~50m接地一次。低压电力电缆在敷设完成后,应进行绝缘测试,有中间接头的电缆测试更为重要。测试结果符合要求的导线才可以通电运行。

  2.2 灯具、插座和开关的安装

  2.2.1 灯具安装

  (1)灯具的规格、型号及使用场所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导线进入灯具,留有适当余量。连接牢固紧密,不伤线芯。

  (2)灯内配线严禁外露,灯具配件齐全,无机械损伤、变形、油漆剥落、灯罩破裂、灯箱歪翘等现象。所有灯具应有产品合格证。

  (3)当使用螺口灯口时,相线必须压在灯芯柱上。

  (4)吊链灯具的灯线上不应安装灯具,其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5mm。器具清洁干净,吊杆垂直,日光灯平行、弯灯固定可靠,排列整齐。导线进入灯具的绝缘保护良好,压板连接时压紧无松动,螺栓连接时,在同一端子上导线不超过两根。

  (5)成排灯具的中心线偏差不应超出允许范围。在确定成排灯具的位置时,必须拉线,最好拉十字线。

  2.2.2开关安装

  安装在同一建筑物、构筑物内的开关,宜采用同一系列的产品;开关的位置应与灯位相对应;同一单位工程其跷板开关的开、关方向应一致,且操作灵活,接触可靠。

  开关安装的位置应便于操作,开关边缘距门框的距离为0.15~0.2m;若设计无特殊要求,扳把开关下底距地面高度为1.3m;拉线开关距地面高度为2~3m,且拉线出口应垂直向下。

  并列安装的拉线开关的相邻间距不应小于20mm。相线应经开关控制;民用住宅严禁装设床头开关。

  为了安全和使用方便,任何场所的窗、镜箱、吊柜上方及管道背后、单扇门后均不应装有控制灯具的开关。

  多尘潮湿场所和户外应选用防水瓷质拉线开关或加装保护箱;在易燃、易爆和特别潮湿的场所,开关应分别采用防爆型、密闭型或安装在其他场所控制。

  2.2.3 插座安装

  插座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要求:暗装和工业用插座距地面不应低于0.3m,特殊场所暗装插座不应小于0.15m。在儿童活动场所应采用安全插座。采用普通插座时,其安装高度不应低于1.8m。

  当插座上方有暖气管时,其间距应大于0.2m,下方有暖气管时,其间距应大于0.3m,不符时应移位或采取技术处理。

  为了避免交流电源对电视信号的干扰,电视馈线线管、插座与交流电源线管、插座之间应有0.5m以上的距离。落地插座应具有牢固可靠的保护盖板。

  在潮湿场所,应采用密封良好的防水防溅插座。在有易燃、易爆气体及粉尘的场所应装设专用插座。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项目中,一定要做好技术交底,认真治理好从材料采购、从施工前准备到施工阶段,再到工程验收的全过程质量监管,这就对建筑电气施工以及相关的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把整个电气安装工程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并且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体系,通过严格的精心施工,严格的监督检查,这样就能防止在电气施工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以确保建筑工程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春.论建筑电气安装及施工技术[J].科技风,2009

  [2]李贝莉.加强建筑电气施工质量管理[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

  [3]冯立斌.浅析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问题与改善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09

  现代建筑电气技术论文二:浅谈建筑电气节能技术

  1 、传统电气技术在建筑工地内的应用

  在我国的很多建筑工地内,传统的建筑电气技术在当前的建筑体系中应用较为广泛,而且产品的种类也很丰富,从某一个产品而言,技术发展成熟,总体上讲传统的建筑电气技术在应用中相对独立,特别是末端电器产品,缺乏相互联结,随着产品本身功能发展的复杂化,人们对于办公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所以传统的电气技术存 在诸多不足,主要方面包括:使用的繁琐性,建筑电气技术非节能性,管理效率地下,安全性低。

  2 、我国未来主要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

  2.1太阳光伏发电技术

  在北欧的部分国家正推广一种“零能”住宅的理念,这种住宅是由“太阳能屋顶”提供该建筑的全部能量的。而这就应用到了太阳光伏发电技术,在屋顶安装太阳光伏电池,当阳光充足时太阳光伏电池可以适应某一家庭的全部用电需求,并将剩余电量反存于电网,供用电不足时使用。目前由于太阳光伏电池的价格过高,我国仍没有大范围的推广计划。据专家预测,这种光伏发电技术通过技术革新与大规模生产,可于2030年后在市场上大规模出现,并对传统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产生冲击力和竞争力。

  2.2风力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机的运行方式包括独立运行方式,风力发电与其他发电形式结合,或是在一处风力较强的地点,安装数十个风力发电机,其发电并入常规电网使用。在传统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国主要开发研制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并将其作为农村独门独户使用。由于电网不能实现为偏远地区供电,所以近六十万居民正在使用风力发电机进行发电。但目前的发展趋势表明,我国的风力发电机制造由小功率向大功率发展,为满足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用电需求。其次不再实行独门独户的风力发电形式,而是采取联网供电,由村庄集体供电等形式。从长远角度看,风力发电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单纯用用与家庭,更扩大到众多公共设施及政府部门。

  3、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不能盲目使用,不能以节能为目标损害了建筑的原本功能,更不能为了节能而忽略其成本的规划。所以在建筑电气的节能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适用性:满足建筑物照明的亮度、色温,满足空间的舒适性或满足某些建筑的特殊要求,这是对于满足建筑物内的人工环境完整而提出的条件。建筑电气的技术应用必须要满足建筑物创造的环境要求,为建筑设计中的设备提供能源供应。其次,实际性:节能问题本身应从国情和经济条件角度考虑,不能盲目为追求节能效果忽视其经济效益的考虑,要对合适的节能设备与节能材料进行性价比比较,使节能所增加的时间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未来的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得到回报。最后,节能性:作为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必要条件就是其节能性的考量。必须要采用必要的措施,来减少甚至消除建筑物中不必须的消耗,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着眼于建筑电气设备自身电能消耗,传输线路上的电能消耗等问题。

  4、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方向

  4.1 利用天然光源作为节能工作中最为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照明工程的节能应用。而照明节能工程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天然光源的利用。随着人们对能源的重视,建筑物中充分利用天然光源来节约照明用电已经广泛应用在各建筑电气技术中。天然光源作为一种无限再生资源,在照明节能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扩大应用。制定一系列建筑物的采光标准和采光方式,并推广于日常生活中。

  4.2太阳能照明技术太阳能和天然光源一样,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能源。太阳能照明技术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节省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科学合理地利用太阳能照明节能技术,可以将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台阶,这可以将其最为本质的原则和内涵得以展现。

  4.3 能源综合利用控制能源问题的主要方式并不单纯依靠电力使用上的细节,此外还包括对风能等自然的,可再生的能源的综合运用。这就需要技术的革新发展,也是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5、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节能体系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的各具特色的建筑节能体系稍有不足。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了节能评估体系,在各国的建筑节能技术实施过程中都依靠该体系的规范和准则,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电气节能的效果和电气节能技术进行评估。相比之下,我国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评估体系并没有建立,显示出了相对的不足性。因此需要我国尽快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并分析自身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这将有利于我国在短时期内取得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的巨大进步。我国现在实行的建筑节能标准和规定对电气节能内容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加大了操作的难度。所以,国家建筑行业的相关部门有必要对电气节能和建筑节能测评体系的建立采取硬性措施和实施内容的规定。近几 年我国开展的基础数据统计的工作,对各地区不同气候特点评估,已着手对当前用电情况和建筑电气运行的数据统计,在进行比较分析后,就将进行定量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节能技术改造,针对各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出现,国家出台对应的鼓励措施,这都有助于科研效果和科研动力的加大,使科研成果快速传换为大范围应用的产品,从而形成科研进步和生活节能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国家可指定出操作性强、实施审核简便的科学测评体系,明确划分一些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强制性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管理,使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挥实效,以取得长足的发展。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直接关系到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大计,将创造我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设计标准研究院,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葛耀中,赵梦华,彭鹏,等微机式自适应馈线保护装置[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3):19~2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lig/10214.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优质科技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