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4-01-25 10:2512

摘要:[摘要]合理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学科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并重的双核心课程体系,是实践课程突出、有合理的层次和梯度的课程体系。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应依据教育部最新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反思,有针对

  [摘要]合理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学科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并重的“双核心”课程体系,是实践课程突出、有合理的层次和梯度的课程体系。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应依据教育部最新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反思,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地方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4-0071-03

  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强调“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知能”与“教育专业知能”的统一。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综合性高校,如何凸显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师范性?如何实现“学科专业知能”与“教育专业知能”的统一?关键是要有合理的课程体系。因此,应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审视、反思,依据教育部最新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原有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以下以河池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语文方向)课程体系改革为例,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学科课程并重的双核心课程体系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科课程与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

  1.教师教育课程门类不全、偏旧

  目前河池学院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门类不够齐全。如在“儿童发展与学习”这一领域就欠缺相应的课程,也没有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二是开设的课程比较旧。现有的课程仍然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这老三门为主,课程内容显得笼统、浅薄,包容广但不深不专。

  2.教师教育类课程学时学分偏少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4年本科教育中教师教育类的必修课程最低学分须到达24分,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总学分(含选修课)须到达32分,18学时获取1个学分。以河池学院目前的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方向)本科课程体系为例,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学分为18.5分,教师教育类课程总学分为27分,未能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的要求,学分和课时绝对偏低。

  3.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其他类课程比重失衡

  以河池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方向)本科为例,公共必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27.5%,学科课程(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23.6%,而教师教育类课程只占总学分的10.4%。这样的课程设置现状可能造成师范生学科知识和通识知识丰富,教育教学知识却不够全面广博,因此陷入“不会教”、“不知道如何教”的困境。

  (二)改革措施

  1.改换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增加教师教育类课时和学分

  对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五大学习领域和相应的课程,我们增设了一些课程如“教师职业道德”、“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心理辅导”;改换了一些课程如“语文教学法”、换成“小语课标解读教材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生作文指导”、“小语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语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还调整了某些课程的地位,如“中国教育史”放入了选修课程,而“教师口语”、“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设为了必修课程。

  调整之后教师教育类课程由原来的6门课增加到13门课,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学分由原来的18.5分增加到27分。其中“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小学生心理辅导”、“现代教育技术与课件制作”、“三字一话”、“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口语”、“教育研究方法”等归类为教师教育类的公共必修课即所有师范专业的专业公共必修课,而“小学语文课标解读教材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生作文指导”、“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几门课程归类为教师教育类的方向必修课程,即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

  2.适当缩减学科课程学时与学分

  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方向)所开设的汉语言文学类课程课时和学分较之教师教育类课程明显偏多。为了达到平衡,节省出一些学分和学时,补充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不足,应对某些学科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进行适当的缩减。如中国古代文学144课时9个学分缩减到7个学分;中国现当代文学112课时7学分缩减到6个学分;古代汉语90课时缩减到4个学分。小学教育专业双专业性质决定了只能通过有限的学时来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完整、扎实、系统的学科知识,因此要求学科课程的教师必须精选学科知识,缩减学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科课程与教师教育类课程学时与学分的比重基本达到一个平衡,实现“双核心”课程体系,让学生教育教学知识与学科知识齐头并进,从而形成“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对应小学开设的学科分方向培养‘学有专长’的小学教师的模式”[1]。这样的模式比较适合师资有所缺乏、规模较小的一般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

  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突出教育实践这一主线

  小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目标为“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胜任小学教学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有学者认为,专业定位本身需要事实依据,而最有力的事实不是来自专业设置的某种标准或原则,而是来自小学教师职业本身。[3]《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4]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不仅仅要给学生广博、全面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先进的专业理念,更应培养其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的能力。

  (一)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现状

  河池学院目前的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课程体系中,综合性的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是: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实习集中在第7学期为期18周,教育见习集中在第6学期为期1周。虽然教育实习的时间有18周,但集中见习时间太短。目前我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教育实习主要是顶岗实习的形式。顶岗实习时间长,压力大,对师范生要求更高,无疑实习之前的见习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师范生没有足够的见习或尝试实习,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是难以胜任顶岗实习的,因此应该大力加强教育见习。

  (二)改革措施

  1.依托实习基地,狠抓教育见习,落实“尝试实习”

  实习基地是师范生实习前主要的教育教学实践场所,在实习基地学生既可以找到自己的“师傅”,了解小学教学的现实情况,又可以小试牛刀,及早接触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也在实践当中更透彻地理解理论知识。高师院校应大力建设并充分利用实习基地,依托实习基地狠抓教育见习。在2-6学期应每学期安排一次集中见习,见习内容应紧扣课程内容,并要求学生通过考核获取学分。集中见习的同时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分散见习。

  “尝试实习”是学生正式实习之前的一次“热身”,它不同于顶岗实习要求学生独立承担教学工作,也不同于见习只是观摩。“尝试实习”是在见习之后,在实习指导教师和教学法教师的帮扶下,师范生进行的亲身实践。有教师的充分指导也有自己的亲身体验,这样的实习非常有利于师范生发现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之处,有利于师范生体验实践与理论如何融合,因此非常有必要。但往往学生“尝试实习”没有落实。一方面,见习时间太短,难以做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有时间尝试一次实习;其次,没有具体的考核检查监督的机制;再次,与实习基地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实习学校不愿意让学生尝试实习。

  2.鼓励学生自主参加课外校外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非正规课程

  课内的时空非常有限,要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必需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充分利用非正规课程。如可以成立学习小组,教师布置具体的试讲任务,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竞争、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作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也可鼓励或要求学生参加支教、家教以及教育教学各类竞赛活动,以促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课堂—课外—校外”立体化的实践空间,丰富学生实践体验、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三、构建有层次有梯度的课程体系

  (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层次现状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课程体系模块清晰,但欠缺合理的层次和梯度。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版块组成。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是为学生铺垫专业基础,属于基础课程,这些基础课程几乎都是单门别类的分科课程,缺乏整合知识的学科综合性课程和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具有针对性的有一定专业高度的专题讨论课程。毕业论文、教育见习、顶岗实习主要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之后马上进入“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等高难度的实践课程的操作,学生会感觉到跨度大、压力大。

  (二)改革措施

  1.增设一定量的学科综合性课程、专题讨论课程

  学科综合性课程要求将各基础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起到巩固、整合、提升知识的作用。如学习了“古代文学”、“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等课程后可设“小学语文教材分析与研究”等。而专题讨论课能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钻研学科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有效提升实践能力。如见习之后实习之前可设“小学语文教学疑难问题诊断与应对技巧”等。在专业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应适当安排这样的学科综合课程和专题讨论课程。

  2.注意课程之间的沟通整合,过渡衔接,呈现合理的梯度和层次

  大一、大二应主要安排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如儿童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汉语言文学类的各学科课程;教育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多媒体应用和课件制作、教学基本功(三字一话)等教师教育类的各学科课程。大三可以安排一些学科综合性课程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研究、名师教学策略与艺术、小学语文课件制作、文学概论、美学等。大三下学期实习之前可以安排一些针对性强、综合性强的专题讨论课程,如“小学学科教学疑难问题诊断与应对技巧”、“小学生课堂管理疑难问题与对策”、“名师教育教学机智赏析”等。构建课程类型丰富,层次、梯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让学生知识有效内化、整合、提升,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马云鹏等.小学教育本科培养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4):73.

  [2]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1,(10).

  [3]江峰.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思路与出路[J].教师教育研究,2003,(6):23-27.

  [4]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2).

  [5]许凤琴.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yu/3661.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教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