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4-01-03 14:4712

摘要:[摘要]地方高师院校为地方基础教育承担着培养师资的任务,在地方高师院校发展过程中应该关注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章分析了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探讨了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

  [摘要]地方高师院校为地方基础教育承担着培养师资的任务,在地方高师院校发展过程中应该关注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章分析了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探讨了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 师范生 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王冰(1963- ),女,山东招远人,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于海英(1970- ),女,黑龙江海林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王慧(1967- ),女,黑龙江双城人,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培养培训。(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地方高师院校农村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DIA110261)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研究”(项目编号:HGJXH B111003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81-02

  地方高师院校是指由省级或以下的地方政府来投资和管理的高等师范院校。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地方高师院校为地方的发展承担着三项重要职能,即为当地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其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的基础教育服务,为基础教育培养所需的优秀师资。目前,在地方高师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不足,这对地方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如何使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范生既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从事教师职业必备的实践能力,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

  1.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师范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促使师范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地方高师院校应该把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地方师资的基础,作为形成师范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对于缺乏实践能力的师范生来说,在就业和适应社会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同等条件下,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往往会被优先录用。即使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有幸做了教师,也会出现适应期过长,教师的身份和角色转换慢,甚至会出现不会教、不善教的情况。

  地方高师院校应该注重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培养促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所需的实践能力,这些有着内在的价值。一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师范生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有助于提高他们明确自身的发展优势和不足,确定人生目标,为自我定位提供一个正确的参考标准,为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一个明确方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教师职业。对于“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经常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使他们清晰认识到基础教育所需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接受知识,不断地完善与提升从事教师职业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提高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2.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地方高师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地方高师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对师范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地方高师院校只有为地方的发展培养人才,尤其是为基础教育培养所需的优秀师资,才能体现出自身价值。加强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师范生认识和了解教师职业,引导他们快速地适应并融入社会。目前,衡量地方高师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志是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能够使师范生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的能力目标,从而在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其他方式和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

  3.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在我们国家一直备受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 “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强调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了“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从国家层面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迎接世界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振兴民族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培养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其实践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标准和要求。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形成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自身素质,有利于学校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升学等问题,这有利于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师范生,其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促进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设计不利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地方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过多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尤其是教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以公共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为主的三大块课程组成的培养模式,其中实践形式的教学学时所占比例通常很小。这种学时比例很少的实践形式的教学通常也会因师资以及实践条件不足等问题导致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

  2.师资水平的限制。地方高师院校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目前,地方高师院校教师缺乏实践能力的教师不在少数,高学历水平与低实践能力往往是制约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些教师自己不具备有效地指导师范生实践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职业技能指导不到位或回避实践教学环节。虽然地方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包括实习与见习、实践教学课程、社会实践假期等,但由于教学方式始终无法突破师资水平的局限,无法有效地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导致了各种形式课程中的实践性无法彰显。

  3.教育评价的弊端。目前,地方高师院校的教育评价制度仍以书面考试的形式为主,这种方式不适合实践形式的活动与教学。因为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很难定量分析的,这就导致了对实践教学过程与结果一般都是低利害关系评价方式,这种评价形式难以调动广大师范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为了考试,关注的是课堂上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活动多流于形式,参与实践的师范生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实践活动任务,甚至有的师范生根本就没有进行任何的实践,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开虚假证明来交差。

  4.保障条件的不足。外部保障条件不足制约了大多数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经费的充足与否对师范生的实践活动能否正常开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活动经费不足难以保障学生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缺乏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师范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适合师范生实践活动需求的、稳定的实践场所和基地有利于师范生获得有效的指导和锻炼。临时的实践基地往往责任意识与积极性不高,因为担心学生的实践活动会影响学校整体的教学进程和质量,学校不愿意也不会给大学生提供实践教师各种工作环节的机会。

  三、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1.改革教师教育类课程。地方高师院校服务的对象是地方基础教育,因此,应该把课程设置的重心落在基础教育上。设置由教师教育必修和选修课程组成的两个平台,其中必修课程应该包括:教师教育理论、技能以及实践课程。这些课程能够帮助师范生了解和认识未来职业面对的教育对象,有助于培养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将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应用于实际,主要通过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完成。除此之外,还应该开设教师教育选修课程,例如,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师礼仪、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教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以上这些课程是否开设,以及开设的效果如何,是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能否形成的基础。

  2.调整课程的实践学时与学分。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严重失调,这对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应该根据课程特点与能力培养的需要合理地调整课程的实践学时与学分,设置结构学分课程,比如将课程中学时的一部分作为实践课程来开设,同时将这些课程的学时配以相应的学分。通过这种形式增加师范生实践的机会。当然不论是单设的实践课程还是结构学分的实践课程内容,在考核时都应该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考评。不论用什么方式,都应该注意定量与定性评价的结合,通过利害关系评定使学生能够像重视理论课程一样也重视实践课程。

  3.确保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能力需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对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很多,例如,教师技能和实践选修课程、微格教学、教师技能竞赛、第二课堂、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学期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的实践活动都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施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这些活动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做好准备和组织工作,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另外,还要做好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应该对师范生发现的自身知识和能力以及教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集中整理,针对共性的问题开设临时课程集中解决,对于个性问题可以通过导师制的方式解决。

  4.开展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应该成为地方高师院校的常规工作。要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以校内培训为主。对于校外培训,应该考虑将教师送到基础教育学校中去感受基础教育的需求,学习基础教育教师的实际技能,这对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失为一项有效的策略。校内培训应该遵循“三结合”的模式进修,即高层教育理念的培训,基础教育经验交流,个人消化、吸收与实施三种方式结合。至于这三种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要依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总体上说,高层理念的培训所占的时间不用太多,其他两部分相对应该多花些时间,尤其是个人层面的消化与实施,这样才能保证培训效果符合预期目标。

  5.加强实践活动的条件支撑。充足的经费投入和稳定的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地方高师院校要改革师范生的实践活动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开展学生各类实践活动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实践活动能顺利地进行,取得预期的结果;为确保校外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要积极争取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把建设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变成政府的行为。这样,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自然就会很有成效。同时,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设教育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提供实习场所和指导的同时,地方高师院校也要为实习基地提供必要的援助,如培训师资、义务辅导、教育资源和信息的共享等。地方高师院校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学校的发展与实际情况,使实习学校在主观上会对实习的师范生采取积极的和合作的态度,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传联.大学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求实,2004(4).

  [2]陈欣.大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特点与培养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7).

  [3]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1).

  [4]高春,王志伟.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5]郜锦强.高师院校应加强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1999(5).

  [6]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7]刘德宇.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8]卫星.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9]徐业滨.对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

  [10]赵凤兰,于立娜.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

  [1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06-10-18.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13]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Z].1999-06-17.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yu/3554.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教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