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试析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师范类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试析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师范类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3-12-02 15:3812

摘要:【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各项观念及技能的形成是基于个体生活经验下的双向建构过程,这种建构不能脱离实际情境。师范类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面对的是一群相对成熟的个体,应充分尊重其主体性,为职业观念及职业技能的主体建构营造良好的环境,并同时

  【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各项观念及技能的形成是基于个体生活经验下的双向建构过程,这种建构不能脱离实际情境。师范类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面对的是一群相对成熟的个体,应充分尊重其主体性,为职业观念及职业技能的主体建构营造良好的环境,并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并致力于依据师范类学生的特点,通过职业指导内容的不断创新以及职业情境的积极创设,促进我国师范类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 师范类学生 职业指导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58-02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伴随着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此理论关注学生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形成能力,十分注意培养学生个体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师范类高校,作为培养教师的专门机构,在对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上更应关注师范类学生在职业素质培养中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师范类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 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是学生主体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将学习看做是一种“自我建构”的过程,而个体的建构往往是一种双重的建构,既包括将外部的物质动作“内化于己”,也包括将内部的精神动作“外化于物”。维果斯基则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学习不仅是一种自我的建构,更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他强调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学生认知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维果斯基更为强调学习中的“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建构主义将皮亚杰的“自我建构”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融合并发展,提出了“意义建构”。虽然,当前建构主义还没有形成一个基本统一的理论体系,但对一些方面,建构主义学者已达到一定的共识,他们都强调在教育中要充分将学习者原有的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相结合,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最终促成个体对知识的建构。
  2.教育应以学生不同的经验背景为前提
  建构主义认为,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学生,人的复杂性,造就了教育的复杂性。因此,我们不能对所有学生都做有共同起点、共同经验、通过共同过程、达到共同目标的假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认知水平及情感反应。因此,教育中应以学生特有的经验背景作为学生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获得的任何知识都是在他的整体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理解的,需要他的整体生活经验的参与,而且他所获得的知识还必须经过整体生活经验的整合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真正成为他自己的经验。”也就是说,在教育中,要充分注意到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依据不同学生个体不同的情况,做针对性的教育。
  3.以情境式的教育为优先
  建构主义十分注重在实际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他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围绕在学生周围的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关照现实的教育,对学生来说才是有益而有效的教育。不仅如此,建构主义在构造教学情境时,还着重强调,情境的构建要尽量地多维度、多角度,强调复杂的、一体化的、可信度高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习主体的社会建构。对同一概念产生多维度的理解,从而生成大量复杂的图式,使学习者对知识、对观念的理解可以产生质的飞跃。

  二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师范类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此作为其生存来源的工作,是人生活的根本。每一个个体都会面临着择业、就业的问题。因此,如何择、怎样择,就成了我们最应关注的问题。
  职业指导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结合职业特征、就业信息动向等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时事政治、专业思想、就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践行,促使学生能够自己合理定位,积极择业,顺利就业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职业指导教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观念以及行为形成的活动。因此在职业指导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将学习看做一种学习者作为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学生职业技能及观念的建构受个体经验的影响,并且是一种多元化的建构过程。伴随知识经济全球化,高校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职业指导的范围和领域逐步扩宽。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也越来越宽,学生相较于前,就面临了更多纷杂的选择。这对我们职业指导工作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挑战。通过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我们知道高校学生就业的诸多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取决于如何教授,更重要的在于职业指导要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核心,注重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注重自我学习与接收,最终促成整体职业素质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师范类高校学生的道德培养过程中应注意:
  1.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当前师范类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对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认识还不够。建构主义道德学习观下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这不仅需要常规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需要由学习者自身学习来把握,最终由学习主体将外在的知识,形成自身的外显性的择业行为、职业行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学习者基于原有生活及经验,主动对各种职业需求信息、应聘技能信息、职场亚文化信息等进行加工处理,建构职业素养的过程。尤其是师范类学生,将来的就业主体方向是教师,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较高。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与外部世界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就说明我们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应充分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主动体验各种职业规范、职业文化,促使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
  2.在师范类学生职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合理教学情境地创设
  师范类高校中诸如“教师择业茫然”、“教师就业焦虑”、“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等情况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源于学生职业意识水平低下,而是职业素质培养环境对个体行为建构的重要影响。建构主义批评传统的教学形式,提倡情境性学习,Cunningham(1991)提出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景向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如何将外在专业知识内化为个体行为,学习的情境在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职业选择中往往包含着许多决策性成分,这些成分不仅在类型上有区别,而且在个体的发展中有着不同的权重。”这种情境教学模式下的职业指导教育,不像传统指导那样简简单单地将专业知识、就业方向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针对不同情境条件下的不同就业、择业事件,有所侧重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在职业选择上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情境或模型,并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情境,不断探索,促进其在踏出校门时,可以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明确的择业方向、积极的就业心态、高尚的职业道德。
  3.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对学习者个体来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高校学生基于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对当前的已有经验进行筛选。另一方面,不断针对现实要求调整自己的选择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知识由具体到抽象。因而,职业指导工作要促进学生职业观的合理双向建构,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职业教育能力即学习主体可以依据自身情况结合当前实际,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合理选择。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在学习过程中有着较为成熟的选择性。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对相关的职业内容进行选择,并合理地分析自己、定位自己,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来自我建构新的职业素养的意义,并产生相应择业、就业、从业行为。因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指导下充分相信学习者个体,培养自我职业教育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人才。

  三 总结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十分注重尊重学生自己的经验和生活背景,认为学生职业素养的生成是一项意义建构的过程。师范类学生作为准教师,其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将来教育对象的发展。因此,在对师范类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中,应根据师范类大学生所特有的专业特质及心理特征,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对个体进行因势利导,促进师范类学生教师职业素养的形成。并在职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学生教师职业素养形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莫雷、张卫等.学习心理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35~136
  [2]任友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社会学源流[J].全球教育展望,2002(11)
  [3]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4]储克森.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yu/3285.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教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