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基于“均衡”视阙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途径的探索

基于“均衡”视阙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途径的探索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2-07-15 10:0812

摘要:来源: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2年6期 作者:刘国平;钱引强 摘要:目前教学均衡的问题既体现在薄弱学校教师教学观念方面,也体现在不同学校对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评价方式,还体现在薄弱学校对教师培训认识等方面.建立合理的师生评价体系,促进薄弱学校的发展;加强教师的

  来源: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2年6期

  作者:刘国平;钱引强

  摘要:目前教学均衡的问题既体现在薄弱学校教师教学观念方面,也体现在不同学校对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评价方式,还体现在薄弱学校对教师培训认识等方面.建立合理的师生评价体系,促进薄弱学校的发展;加强教师的培训,给薄弱学校同等的机会;搭建平台,促进资源及时共享;强化习惯养成,给薄弱学校学生出彩的机会,这些途径均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形成科学意识,应用意识,人文意识,美学意识,进而促进数学教学的内涵式均衡发展.

  关键词:均衡;意识;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对“均衡”发展的需求也日益高涨,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教学质量也就迫在眉睫.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尝试说明如何基于“均衡”的视阙下,来提升教学质量,进而带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1 现状扫描:均衡的欠缺

  1.1 薄弱学校部分教师数学教学新观念没有建立

  笔者调查了26所初中学校,其中20所是省、市、区示范性学校,另有6所是薄弱学校,其中省、市示范性学校教学质量较好,其他学校一般,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个别薄弱学校教学质量较差.从调研中发现,部分薄弱学校部分数学教师的观念还没有从传统的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完全转变过来,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促进者,虽然有些教师也注意让学生先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等,但多数是流于形式,数学教学新的观念还没有真正建立并被教师理解,有些课堂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活跃,却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

  1.2 不同学校对数学教师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评价体系对于师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评价数学教师的依据,仍以学生数学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主,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够成熟,本质上是旧评价体系在延续,尤其是示范性学校与薄弱学校采用单一机械的評价标准,对学生原有的数学学习状况关注不够,对不同学校原有的基础关注不够,对学生的一些数学核心能力关注不够,过分强调学生的文化考核,缺乏对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方面的指标评价,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责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薄弱,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1.3 薄弱学校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追求不够主动

  薄弱学校与示范性学校相比,职称评定、评优等更困难些,同时数学教师又相对比较辛苦,从而薄弱学校的一些数学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更容易迷失专业发展追求的方向,更缺乏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缺乏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长久动力,缺乏数学教学方法的培训,缺乏系统性的数学专业培训,不愿意自学自研,导致数学骨干教师缺乏,而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也就难以体现.

  2 意识形成:学生均衡高质发展的内涵需求

  2.1 科学意识

  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其永恒的主题是“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人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是“科学研究的典范”,是思维的艺术.而科学的问题则是促进数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例如,“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英国的海岸线长度问题”等;又如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爱因斯但相对论的创立;再到生命科学遗传密码的破解,“军事与数学”、“电视与图像压缩”、“CT扫描与拉东变换”、“天气预报中的数学”等……,数学在其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提供了合理而有效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法.老师将这些内容做成专题向学生介绍,学生能领会其中所蕴含的的科学精神.

  2.2 人文意识

  数学和其他科学、艺术一样,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蕴藏着无限的人文教育素材,可以说,数学史是人类文明史的缩影.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学发展史上,我国数学家们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的,古代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左右,我国在数学领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大约在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了自然数的四则运算;在当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处于世界最前列,吴文俊在计算机的几何证明上所取得的成就居世界一流等等.通过介绍数学家艰辛的劳动过程,展示他们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风采,呈现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通过这些专题的介绍和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积极影响.

  2.3 应用意识

  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是人们生存的有力工具,是一门实用技术,就必须把数学教育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能力.解决问题是面对确定的已知与未知,利用已有的概念、性质、公式、模型等,采用适当的思路和方法,寻找从已知到未知的可行通道,并加以实施.对初中生而言,首先是加强建模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从实际现象(问题)出发,逐渐抽象出数学问题(模型形成),进而用符号表示其数量关系与变化规律(模型建立),求出结果并讨论其意义与合理性(模型求解)的能力;其次要增强学生的条件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想象等能力,例如,“汉字中的‘几何变换’”、“数学成绩与近视眼镜片度数的关系”、“银行存款与购买保险哪个收益更高”等;还有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如四季的交替、日月的交替和声波的传播等;又如生物学中用数学的方法寻找到遗传基因密码,经济学中建立数学模型科学管理人口普查,物理学中用数学计算和数学工具预示或解开太空的奥秘等.所选取的实例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可使人们更加合理的做出判断和选择.

  推荐阅读: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yu/23227.html

上一篇: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教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