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西部非省会城市留学生教育基地建设路径探析

西部非省会城市留学生教育基地建设路径探析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国际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办留学生教育既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和实力的体现,也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展示。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受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国际影响和城市建设等因素的制约,与东中部地区相比,在打造留学生教育基地中处于劣势

  摘 要:国际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办留学生教育既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和实力的体现,也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展示。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受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国际影响和城市建设等因素的制约,与东中部地区相比,在打造留学生教育基地中处于劣势地位。通过利用相关经济学理论,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提出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留学生教育基地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西部;非省会城市;留学生教育;路径

  一、打造留学生教育基地的经济学分析

  (一)公共产品理论(Public product theory)

  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支柱之一,发源于财政学,主要是研究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行为。公共产品是由政府(公共部門)所生产和提供的,用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求的产品和劳务[1]。“公共产品”的概念相对于“私人产品”,两者之间的核心区别在于效用是否具有分割性、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受益是否具有排他性。在公共经济学理论中,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私人经济部门提供,但主要应是由政府提供。政府通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来为社会成员提供诸如国防、教育、卫生、文化等的公共服务。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同,即高等教育既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又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但公共产品的属性要大于私人产品的属性。留学生教育基地的建设主体应该界定为地方政府,而不是高等院校或私人经济部门,这个核心问题的明确将直接决定留学生教育基地建设的成败。否则,高等学校对留学生教育的投入不足,大众(消费者)的“搭便车问题”(Free rider problem)行为会让投资高等教育的私人经济部门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和有较长的投资周期,最终受影响的是地区整体高等教育水平。

  (二)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theory)

  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它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对“资本”的定义,将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类。物质资本是体现在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和半成品等。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如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与健康状况等[2]。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人力投资而形成,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这一理论的提出,改变了此前大部分经济学者重视物质资本而忽视人力资本作用的状况。

  人力资本理论让政府和民众认识到,无论是正规的学校教育,还是在职培训教育,人们通过教育投资,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能够增加个人的未来收益,进而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这一观念在全世界已经得到了认同形成了共识。不管哪个国家的学生,都愿意在能力范围之内接受更加优质的高等教育。与世界一流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着自己的优势,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又有着其独有的特色,对吸引东南亚、南亚的留学生有着天然优势。

  (三)成本分担理论(Cost-sharing theory)

  成本分担理论是高等教育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20世纪60年代,在该理论产生之前,基于当时奉行的高等教育履行社会责任理论,欧美国家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几乎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甚至私立高校也得到了大量的政府资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教育财政体制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巨大,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出现“劫贫济富”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等突出问题。成本分担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该由政府、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来共同承担。该理论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成为各个国家制定高等教育学费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按照这一理论,政府通过财政性资金投入(包含教育预算支出)、奖助学金、其他专项补助等形式承担了高等院校办学成本。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国家是高等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所以政府应是高等教育成本最主要的分担者。学生及其家庭是受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通过缴纳学杂费来承担了一部分办学成本。社会资本投资办学(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资和校友捐赠等是社会层面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形式。西部非省会城市要想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势必需要走多元化办学和多渠道筹资之路。

  (四)供给-需求理论(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

  供给(Supply)和需求(Demand)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相对应的两种经济行为。消费者(买方)根据自身喜好对某个产品或服务表达出需求信息。生产者(卖方)根据市场所反应出的需求信息,提供相对应的产品或服务。影响需求的因素有价格、消费者收入、替代商品价格、消费者喜好和消费者预期价格等。影响供给的因素有价格、技术、替代产品价格、投入要素价格、生产者预期价格等。只有当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时,即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状态,才会实现市场均衡,从而实现了供给量等于需求量。

  根据供给-需求理论,西部非省会城市开展留学生教育要重视对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分析。留学教育的有效需求包括国外学生到我国西部地区留学的欲望,以及留学费用的支付能力。实现有效供给,城市需同时满足具有提供留学教育的意愿,以及实现留学教育的能力。如果没有对留学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考证,盲目地扩大国际教育计划,加大留学生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就会造成供给过剩,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准确掌握国外学生的留学需求,量身打造与之相匹配的留学市场,势必会造成潜在的学生资源分流到其他地区。

  (五)筛选假设理论(Screening Hypothesis)

  在教育经济学中,筛选假设理论(又称为“文凭理论”)是与人力资本理论相对立的一种理论。它从根本上反对人力资本理论所提出的投资和接受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的生产能力。它认为教育只是一种筛选装置,帮助用人单位在求职者所提供的文凭中识别出自己所需要的员工并进行选择。对雇主而言,在所有的代替指标中,学校教育程度是最好的能力信号机制或者说代替指标,学校教育文凭具有精确性、效率性和公平性[3]。对求职者而言,文凭只是雇佣双方在非对称信息环境下的一种能力信号。虽然人力资本理论最终成为了主流学术理论,但是筛选假设理论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发展依然起到了重要的学术启迪和显著的推动作用。

  对于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和家庭而言,其教育成本往往大于本国高等教育成本。因此,除了本国环境、教育水平、家庭实力、个人兴趣等因素决定是否选择留学外,影响今后就业和生存的教育文凭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西部非省会城市在打造留学生教育基地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留学生对教育文凭的需求。

  (六)规模经济理论(Economies of scale theory)

  规模经济理论产生于企业經营和生产活动中,是指企业在生产技术、组织结构、劳动力要素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利润提高。该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中,当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比例时,便是教育规模经济,反之就是教育规模不经济。教育资源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性,即无论学生的多少,其教育资源都只能同时使用,不可因为学生数量少而仅仅使用其中某一部分或某个资料。因此,学生规模过大可以增加资源的使用率,增强资源效用,降低单位学生成本,从而产生了教育规模经济效果[4]。

  国际教育不同于国内教育,一是国内生源丰富,招生较为容易;国际教育招生受到诸多条件和标准的限制,生源相对较少。二是国际教育的投入要求高,单个学生的办学成本远高于本国学生的办学成本。因此,如果留学生生源不足,在校生数量偏少,在同一水平办学投入的前提下,留学生单个培养成本较高,导致教育规模不经济,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二、打造留学生教育基地的路径和对策

  (一)政府层面:当地政府应发挥打造留学教育基地的主导作用

  1. 加大对高等院校办学经费的投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属地范围内的高校分为四种类型:部属本科院校、省属本科院校、省属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院校。从管辖权来看,地方政府仅需负责由其管理的市属高校(含代管)的财政拨款。部属院校由中央财政负责,省管高校由省级财政负责,民办院校由办学投资者负责投入。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本应由政府作为主要的产品供给者。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效应。因此无论管辖权如何界定,地方政府都应对属地范围内的高等院校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财政经费投入。特别是对开展了留学生教育或拟举办留学生教育的高校,尤其需要财政资金的倾斜,以确保高等院校能够支撑起打造留学生教育基地的重要载体作用。教育的发展也需要规模经济的支持,这就要求政府和国家出面通过免费教育、教育补贴和教育贷款等方式来承担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5]。

  2. 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对于留学生而言,除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专业水平,还关注留学所在地的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现代化水平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基础设施条件、功能区域划分、产业结构和分布、交通运输和物流、网络和信息化技术的发达程度。先进的城市现代化水平不仅能够为留学生提高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更能为其提供先进的国际视野和宝贵的城市发展经验,有助于留学生回国以后的职业发展。因此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地区越容易受到留学生的青睐。西部地区在历经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战略后,基础设施状况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应进一步重视交通运输与物流、网络与信息化技术的建设与应用,在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用网络空间换取地理空间,以提升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yu/22693.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教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