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改革探索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改革探索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11-18 09:3412

摘要:摘 要: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问题不断显现。文章在分析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的几点举措,以期帮助各高校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特点与基地单位需求,

  摘 要: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问题不断显现。文章在分析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的几点举措,以期帮助各高校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特点与基地单位需求,完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体系,改进实践管理办法,优化实践考核制度,最终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实践成果

  河海大学作为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1]。河海大学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良好,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已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相当。学校针对水利行业发展需求,发挥行业特色优势,与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中国电建集团八大设计院、三峡集团等重点单位共建359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了稳定的实践平台,为培养高质量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8年,教育部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这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打破工学化倾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系统构建工程类硕士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2]。根据教育部的专业学位类别调整,河海大学对本校原有的相关专业学位领域进行了整合,将水利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市政工程、农业工程等工程类领域,统一归口至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类别,并相应地开展了土木水利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培养方案的制定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各个环节,其中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基地的专业实践工作,是方案制定的重要一环。河海大学土木水利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组在梳理总结往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

  一、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专业实践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3]。研究生进入联合培养基地开展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最大的培养特点和培养优势。这一年的专业实践工作如何做实做好,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高质高效地开展这一年的专业实践工作,需要各高校不断探索与改革。已有的研究都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企事业单位开展专业实践的重要性,但如何開展、如何考核,缺少切实可行的培养体系、考核方式和管理办法研究。在日常实践过程中,高校和基地单位面临的问题非常具体和繁杂,其中代表性问题如下。

  (一)基地单位积极性下滑,实践过程缺乏有效监管

  专业学位作为一种新的学位类别,在培养之初引起了企事业单位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各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选派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基地开展专业实践工作。培养初期,因为研究生人数较少,基地单位也带着惯性思维,把研究生作为本单位职工管理,并没有出现突出的问题。然而,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到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中来,问题也在不断显现。高校派出研究生到基地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因为很难给基地单位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还需要配备专职人员对研究生进行管理,同时对部分基地导师的工作成效也有所影响,所以在接收了几个批次的研究生后,基地单位的积极性就很难维持,高校相应的管理制度也不易推进,直接导致了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过程缺乏有效监管,培养质量难以保障。同时,基地单位积极性下滑导致的管理松散,对研究生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部分研究生思想上的松懈和对自身要求的放松,学习积极性消退,影响专业实践的学习效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yu/21698.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教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