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1-06-08 10:3112

摘要: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在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丰富资源、开放场域与全新形式等新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挑战。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学校教育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在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丰富资源、开放场域与全新形式等新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挑战。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以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中小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里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了教师对于信息知识的权威垄断,促进了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与便捷性在为中小学生的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冲击。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1]

  一、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第一,中小学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包括教师课堂心理知识讲授、心理专题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咨询室等组织形式。但这些心理教育形式还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第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支持网络。许多家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家长无关”,而且学校也未主动建立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身心状况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内容、途径单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没有落到实处。[2]第三,即使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中小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依旧存在形式化问题。例如,部分学校虽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其真实性与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

  (二)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出现偏差,内驱力不足

  目前,中小学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学校内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驱力不足。其一,部分中小学混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但两者是基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的理论基础所进行的育人活动,不可相互取代。其二,教师对学生心理的认知存在偏差。现在的“00后”“10后”学生属于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由于成长环境的巨大差异,很多教师难以理解现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难免会出现对学生心理的认知偏差。因此,部分教师处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时会太过简单化,导致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系统性不足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一是学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不足,导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落到实处。[3]二是学校专业的心理辅导教材与课程匮乏。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不完善,心理治疗辅助设施缺失,而且咨询室开放时间也比较短。以上因素会直接降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心里的认可度,久而久之,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次数也会逐渐减少。

  (四)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沉迷网络,能动性不足

  沉迷网络已成为中小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部分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及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源,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感官刺激,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导致部分学生沉迷网络,甚至荒废学业。此外,沉迷网络还会导致学生对互联网产生心理依赖,阻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二、互联网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一)互联网的开放性提供丰富资源

  一方面,网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从网络获取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以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内容提高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网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手段。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运用多媒体网络工具,将动画、图片、视频等资源重新组织整合,使心理健康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形象生动[4],能够吸引中小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互联网的虚拟性提供开放场域

  近几年,中小学生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学业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较为沉重。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可以打破师生之间心理阻隔的“围墙”。中小学师生借助网络沟通时可以虚拟名称且不受时间场域限制。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能够以更加隐蔽的沟通方式进行心理治疗,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沟通顾虑。另外,网络的虚拟性与交互性特征为师生心理互助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开放自由的场域,在提高学生心理开放度的同时也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在网络空间,学生可自由发表想法、表达情绪;同时,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对有效预防并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互联网的便捷性提供全新形式

  互联网的便捷性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全新形式。从教师角度而言,互聯网上的在线教育形式可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有效改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又可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疑问,科学解决心理问题,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从学生角度而言,一方面,中小学生可借助互联网加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并扩大交友圈,当遇到心理困惑时,学生可方便快捷地与朋友倾诉沟通[5]。另一方面,学生可借助网络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及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推荐阅读:现代心理学论文好发表吗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yu/19902.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教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