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课程理论视角下的“能源”专业课程教学

课程理论视角下的“能源”专业课程教学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这篇课程教学论文发表了课程理论视角下的“能源”专业课程教学,论文首先介绍了“能源”专业开设的状况,探讨了这本课程开设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分析了该专业设置的理论,阐释了其学科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及带有社会中心的价值色彩,并给出了能采取的措施和

  这篇课程教学论文发表了课程理论视角下的“能源”专业课程教学,论文首先介绍了“能源”专业开设的状况,探讨了这本课程开设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分析了该专业设置的理论,阐释了其学科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及带有社会中心的价值色彩,并给出了能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数字教育

  关键词:课程教学论文投稿,课程理论,专业设置,专业建设

  某大学“能源”本科专业设在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具体说是在电气工程系中。本文用课程理论分析该校“能源”专业设置,分析其中的得与失、存在的合理性,并给出一定的建议。在该校实施“大类招生”的背景下,笔者做学理梳理更显得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1 专业开设状况概述

  “能源”本科专业是2011年该校新开设的专业,当年按“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招生,规模为2个班,班级名称为“能源11-1”“能源11-2”。以后每年招生2个班,班级名称沿用“能源1*-*”。曾经,“能源”班的在校生实际是三个专业,2012年与2011年一样,按“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招生,2013年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招生,2014年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学生中,特别是大一学生中流传这样一种说法“4年换了3个专业名字,不知道教的是什么”。

  该专业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组成电气工程系,教学组织是以系为单位安排,并未设立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室,专业课授课教师成立教学团队,个别专业课程由学院里的其他系老师讲授,公共基础必修课则由学校公共课程教学团队或其他学院老师讲授。科研方面也是以团队形式开展,与教学团队的人员不重合。尽管四年有三个专业名称,对应地也有三个版本的教育教学培养方案,但是其中的课程体系、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一致,见图1。

  毕业的学分标准为修满方案规定的总学分数180学分,且符合各模块学分要求。“能源”专业的主干学科为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主要课程有半导体物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电机学、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发电厂电气部分、风力发电原理、风力发电机组监测与控制、风力发电系统设计运行与维护、光伏发电原理、光伏发电并网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

  2 专业设置历程

  该校于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系(2014年9月,该校进行机构调整,将机电学院的2个系分设为2个学院,在自动化系的基础上设立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电控学院内设3个系)设立了“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并于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招生。教育部于2012年9月14日发布《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教高〔2012〕9号)文件,其中的附件2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根据这份对照表,2013年该校的“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更命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080501)”进行招生。但根据该校“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和优势,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重在新能源发电(含风电技术和光伏技术)系统的控制技术,并不涉及传统动力工程的相关内容。因而,新专业目录中的特设专业名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503T)”更能代表该校该专业的特色和培养内容。于是,2013年6月该校提交《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将本科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080501)”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503T)”,并于2014年按照新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招生。

  3 该专业设置的理论分析

  学校在教育部的专业设置的指导下,及时调整专业名称,而且对兄弟院校培养方案进行认真充分的调研并优化了该校的专业教育教学培养方案。本文试图从课程理论角度对该专业做些粗浅的分析。

  3.1专业设置的理论

  我国的大学“专业”实际是一组特定的知识,这组知识由一系列课程的组合承载,是课程的集合体。课程理论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分别为学科中心、社会中心和学生中心。学科中心课程理论认为,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为目标。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学生中心课程理论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自由及活动,教育的目标在于充分发展人的禀赋和促进个性发展。不同的课程理论价值取向下,对专业设置也有不同的认识与标准。“课程的分类标准也有可能成为本科专业划分的新标准”。

  在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价值取向下,专业划分标准是按学科设置,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社会中心标准要求按照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知识传授和专业设置,培养能够改造社会所需的专门人才;学生中心强调专业设置要考虑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兴趣、爱好,促进人的解放、个性发展和自我建构。

  3.2对该专业的学科分类的认识

  该校“能源”专业设置具有浓重的學科中心课程理论依据,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也以学科门类作为专业设置与归属的依据。教育部2012年9月发布教高〔2012〕9号文件,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规定“新目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本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工作按新目录执行,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招生工作自2013年起按新目录执行,在校生的培养和就业工作仍按原专业执行。” [2]于是,该校只好将已经在2011、2012两级招生的专业“能源工程及自动化(080505S)”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080501)”。2012年版新目录是将学科门类“工学”下的专业类“能源动力类(部分)”改为“能源动力类”,具体专业为将“热能与动力工程(080501)”“能源工程及自动化(080505S)”“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080506S)”“能源与资源工程(部分)(080110S)”更改为“能源与动力工程(080501)”。

  3.3对该专业社会需求的认识

  2011年底,该校为了明确能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符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导向,组织人力调查了新能源的行业背景。该校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只涉及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两个新能源领域,因此,着重调研关于对这两个领域的发展情况。主要的调查手段是深入有关的公司,通过和有关人员座谈的形式了解新能源相关领域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该专业教师对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国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中关于新能源专业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以期更好地建设“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这些表明该专业建设在学科中心的主流价值取向下,也有以社会中心为理论依据的影响。

  4 专业建设的建议

  本文认为该校“能源”专业设置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学科中心和少量的社会中心标准。这两种理论共同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提出知识组合的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是基于教师的学识和经验的。而现在的学生责任意识不足,但自主意识强烈,他们中有担当、肯钻研的优秀分子渴望发表自己对课程组合的想法。因此,我们应让这部分学生以学生中心课程理论设置“专业”——课程组合,允许他们自我建构知识体系。考虑到学校内外部大的政策环境,这样的愿望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实现,让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的想象力,不断挖掘自身的创造力。可以推出的具体鼓励措施有:

  第一,建立健全学生科技社团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程研讨、知识培训、学科竞赛、科技志愿服务等。

  第二,制定对教师、研究生指导本科生科技活动的鼓励政策,包括荣誉和物质方面的奖励。

  第三,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生的科技活动,形成几个品牌活动项目,提升项目对师生的吸引力。

  第四,扩大创新学分的获得范围并严格管理,使学生参与教师、研究生的科学研究以及自我创造性研究都能获得学分,甚至替代相关课程的学分。

  第五,加强院校间学生科技活动交流,“走出去、请进来”,派最优秀的学生去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其他211院校参加他们的学生科研夏令营,请他们的本科生科研积极分子来该校参加科技品牌活动项目。

  参考文献:

  [1] 卢晓东.本科专业划分的逻辑与跨学科专业类的建立[J].中国大学教育,2010(9):10- 15.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教高〔2012〕9号)[Z].2012- 09- 14.

  [3] 杨立永.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报告[Z].未发表的报告,2012- 01-01.

  推荐阅读:《数字教育》(双月刊)创刊于2015年1月,是由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海燕出版社有限公司和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教育技术学学术性理论双月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yu/11907.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教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