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经济管理论文》以经济学说明一人上大学全家吃糠问题

以经济学说明一人上大学全家吃糠问题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3-09-26 16:4312

摘要:一人上大学全家吃糠反映了教育成本对民众的负担之沉重。许多人自然想到这是教育产业化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产业化,如果政府能够投入更多的财力,当然不会产生这个问题。但是从经济学上说,这个观点并不很正确。因为产业化并不一定必然导致相应价格迅速上涨

  "一人上大学全家吃糠"反映了教育成本对民众的负担之沉重。许多人自然想到这是"教育产业化"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产业化,如果政府能够投入更多的财力,当然不会产生这个问题。但是从经济学上说,这个观点并不很正确。因为产业化并不一定必然导致相应价格迅速上涨。关键要看,产业化后,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是否有足够的供给以平抑价格。这个经济学道理,对于教育产业化来说也应不例外。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正在于此,在教育价格迅速上涨,出现明显教育利润的情况下,由于什么原因而致使教育供给短缺或者跟不上。相比中等专业教育情况却不这样。中专教育同样是产业化,但是由于供给充分(或者需求可能没有那么大),其价格并没有上涨太厉害。因此,既然想以经济方式办高等教育,想将其办成"产业",就必须要使其遵循经济规律。这个经济规律就是:当需求增大引起价格上涨时,就会有相应供给随即跟上,从而使价格平衡于某个均衡点上。因此教育产业化并不意味着教育价格上涨,在教育产业化条件下,价格下降的机会与价格上涨的机会是相等的。因此有可能,在产业化下,人们接受高等教育反而是低价格的。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官办的,并且基本上仍然以计划经济的形态运作,因此,一方面,现有官办大学的办学效率不高,单位成本耗费所产生的教育效益低下(比如高校中行政人员人浮于事就是一个重要原因);更主要的方面,是没有什么民间力量去办大学,因为在这方面并不是很开放的。从而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供给随不上其需求,以致引起"一人上大学全家吃糠"问题。也许有人认为民间力量如何能办好教育?当然,被抑制了1个世纪后的中国民办教育,自然不可能在一时之间能够办好。但是,就象美国教育以民间力量为主能够办好一样,并非官办教育才能够将中国的教育办好。2500年前中国第一个办学者孔子就是以民间的方式办学的。

  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是打破官办教育的垄断局面,更深层次来说,就是要打破"成才之路的行政垄断"局面,任何人有权利以最节省成本的方式寻求到最适合自己成才之路。读大学是成才之路的一条,但决不是唯一一条。如果人们可以通过自修而成为同等质量的人才,并且可以大量节省成本,那么,政府就没有什么道理不承认。这样,文凭、学历之类就成为一种祸害。因为政府要通过这些东西去"承认"人才,于是迫使人们不得不遵从人的成才之路的行政垄断,不得不花费高昂代价去取得一纸文凭,致使整个社会为此而耗费大量资财,拖累大批人家的生计,拖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应该使人、社会特别是政府深刻反思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gu/2651.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经济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