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经济管理论文》竞争力提升视域下的流通企业转型动力与机理研究

竞争力提升视域下的流通企业转型动力与机理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9-10-26 10:5712

摘要:摘要:新形势下流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必要性迫切,文章界定了流通企业本质功能,以流通企业功能回归为转型驱动力,以流通企业转型理论及现实条件基础为依据,剖析了流通企业转型价值创造机理,构建了以价值协同共创为基础的多层次渐进式流通企业转型三

  摘要:新形势下流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必要性迫切,文章界定了流通企业本质功能,以流通企业功能回归为转型驱动力,以流通企业转型理论及现实条件基础为依据,剖析了流通企业转型价值创造机理,构建了以价值协同共创为基础的多层次渐进式流通企业转型“三力-三聚”模型,提升附加价值实现价值跃迁进而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提出了流通企业融合制造化、终端服务化、平台集成化、协同创新化等流通企业转型路径。

  关键词:竞争力;流通转型;动力;机理

中国流通经济

  《中国流通经济》(原名中国物资)创刊于1987年2月,是由北京物资学院主办的财经类理论刊物,主要发表流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国内外流通领域的理论动态和发展方向。

  流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联结生产和消费,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流通企业发展面临着多方困境及瓶颈。宏观来看,我国流通业面临着中美贸易摩擦、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国际流通竞争力疲软、内需不足,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适应、价值链低端锁定等“内忧外患”,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对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凸显;微观来看,我国流通企业长期处于价值洼地,流通成本高,协同整合能力不足,面临着“互联网+”融合下新业态、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带来的去中间化“脱媒”冲击的微利窘境。因此,流通企業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必要性迫切。

  1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1流通企业竞争力

  目前学界对流通产业、流通企业及流通企业竞争力的界定尚没有统一。西方学者提出的“生产性服务业”

  (producer set-vices)、“分销服务” (distribution services)与国内学者所说的“流通” (distribution或circulation)概念相似。流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流通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广义的流通是指商品及其他生产要素在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流动过程(夏春玉,2009)。上创利(2012)认为,流通产业是指专门为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服务的行业(如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物流业、运输业、仓储业、金融业、邮电业和通讯业等)。

  学者们通常将微观层面的流通竞争力视为流通企业竞争力或企业的流通竞争力(纪宝成,2010),将宏观层面的流通竞争力视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或流通业竞争力),其中流通企业竞争力是更有效地协调产销矛盾以及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能力(纪宝成,2010)。刘根荣(2007)认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流通产业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综合素质能力。张连刚(2011)认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指流通产业所具有的较强的资源吸引力、市场争夺力、盈利能力,以及对其他产业较强的拉动力、较强的生产和消费环节衔接力。

  1.2流通转型与经济转型及面临困境

  流通业为城镇化提供保障条件(王世进、司增绰,2017;丛颖睿2014),其发展水平显著影响城镇在区域经济中集聚的稳定性,在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中均呈现明显的门槛效应特征(丁宁、徐从才,2016),我国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后向拉动作用强于其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且两者都有增强趋势(赵霞,2012)。

  中国流通产业同时出现了由资本与技术共同驱动发展的趋势,即发生着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跃迁(刘向东、张小军、石明明,2009),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显著扩大了技术创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王永娟,2018)。但是,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自2006年起从技术驱动型转向资本驱动型,转型实现路径与最优路径之间出现明显偏差;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放缓,尤其是技术无效率程度加深是转型问题产生的根源(董誉文、徐从才,2017;李晓慧,2011)我国商贸流通业尚为粗放型发展道路,对价值链的控制能力较低,不具备充足的差异化服务供应能力、经营利润非常薄弱(许文芬,2015),且在互联网冲击下,面临着制造商去中间化的“脱媒”微利困境(纪宝成,2010)。

  1.3流通企业转型与竞争力提升

  我国流通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实现以技术信息化为主要内涵的流通技术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和流通产业业态结构的现代化转型(高煜、曹大勇,2011),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提升现流通产业附加值和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上创利,2013)。企业流通转型可以从流通体制、形式及增长方式考虑,选择“技术密集化型”和“信息主导型”,走内外贸一体化道路(徐从才,1999),应从经营模式、企业机制以及流通体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荆林波,2014;董誉文、徐从才,2017),将拓展流通市场、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服务能力三个方向作为目标(纪良纲,2013),应从降低流通成本获得价格优势和创造服务价值赢取竞争优势两方面提升竞争力(纪宝成,2010),商贸集成商和全渠道平台商是我国大型流通企业创新转型的两个主要方向(晁钢令,2015;赵武,2016)。互联网冲击下使直接流通渠道成为常态,流通企业商业组织模式由“推”向“拉”的生产方式变革,通过供应链逆向整合(谢莉娟,2015;凌永辉、徐从才、李冠艺,2016;谢筱,2016;李雨桐,2017)为零售制造商提供第四方物流,求“去中间化”与“再中间化”的平衡,重获定价权,分享供应链盈余(李雨桐,2017)通过流通过程再造和“互联网+”窗口对接进行大规模定制下流通组织进行网络化重构(凌永辉、徐从才、李冠艺,2016),互联网时代商贸流通企业营销模式需向跨界模式、社交模式和线上模式转变(张稼,2018)。

  1.4文献述评

  现有研究对流通企业、流通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做了一定研究,但尚未形成共识,多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流通企业转型升级经典研究尚少、尚不系统深入,学界普遍认可流通企业应该从价格共享向价值创造转变,并认识到互联网加背景下带来的流通企业所面临的冲击与机遇,认为可以通过逆向整合供应链,向平台商、集成商转型等方式重获定价权、分享供应链盈余。但目前研究尚偏宏观,缺乏在考虑现实困境及可利用资源等约束条件下,综合现实可行性考察流通企业转型的内在机理,如产品服务集成视角的价值共创、平台虚拟集聚转型升级等,尚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证及具体分析。文章拟对流通企业转型动力与机理进行具体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gu/14732.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经济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