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经济管理论文》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盈利:冲击抑或助推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盈利:冲击抑或助推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9-09-30 14:5612

摘要:摘要: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125家商业银行2013 2017年季度数据对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盈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 (1)第三方支付通过改进存款期限配置效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显著的冲击效应,但

  摘要: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125家商业银行2013— 2017年季度数据对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盈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

  (1)第三方支付通过改进存款期限配置效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显著的冲击效应,但P2P网贷通过诱导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2)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但P2P网贷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影响不显著。

  (3)第三方支付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力度最大,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冲击力度居中,对城农商银行的冲击力度最小,但P2P网贷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均不显著。(4)第三方支付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农商银行的影响均不显著。P2P网贷对国有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冲击效应,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农商银行的影响均不显著。

金融论文发表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盈利; P2P网贷; 第三方支付

  《新金融》期刊是由交通银行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金融类刊物,也是国内第一份由股份制商业银行主办的学术性月刊。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这样定义互联网金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的有效融合孕育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正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影响着传统金融业务,逐步成为整个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在全方位地改变公众的生活方式。自2013年阿里巴巴货币基金型产品“余额宝”上市以来,各种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竞相迸发,以变革者的姿态闯入大众视野。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互联网金融从结算功能、资金融通功能、理财功能等方面迅速抢占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打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稳定的经营环境。可见,商业银行面临着互联网金融对其盈利水平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为:

  第一,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主的第三方支付不断冲击商业银行资金结算支付的主体地位;

  第二,以货币型基金产品为主导的新型理财方式的出现加大了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压力,并推动资金成本的上升;第三,P2P融资平台、网络众筹、微贷平台等形式为资金链上下游客户提供了直接对接的渠道,取代了商业银行资金融通的中介地位。盈利模式主要体现在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两大层面,其中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风险运营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的重要指标,盈利结构是反映商业银行盈利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关系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持续增长性。

  对此,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已成为衡量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的两大重要维度。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会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从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两大维度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的影响,对于中国商业银行业提升盈利能力及优化盈利结构,以此来科学应对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冲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学领域的崭新概念。国外学者Franklin等[1]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对商业银行将产生较大影响。David等[2]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深度融合,促使互联网技术与银行产品相互渗透,由此生成更多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Lee等[3]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需要考虑社交平台传播功能,利用社交平台可以有效提升信息传播效率。

  Lee[4]从长尾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与平台经济理论三种发展理论出发,诠释了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竞争效应。Deyoung等[5]则从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等三大业务出发,分别考察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不同业务渠道的负面影响。Norden等[6]研究认为,存贷款利差是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互联网金融对这部分收入将产生冲击。Brissimis等[7]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存贷款业务方面的冲击力度最大。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倾向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盈利产生正向影响。Jallath等[8]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支付结算、理财产品、佣金收入等具有推动作用。More等[9]研究发现,在存贷款业务稳定状态下,中间业务将对银行整体盈利能力产生明显的提升作用。Kao等[10]研究表明,第三方支付因其平台效应及客户集聚效应对银行盈利存在促进作用。

  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归纳为三个层面:

  第一,互联网金融功能及影响渠道层面。李克穆[11]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功能在于利用大数据的便利,对客户信息进行甄别,从而解决小额贷款成本收益的不匹配性,推动了社会融资功能的实现,增加了资金可获得性。何启志等[12]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融通了资金链的上下游端口,高企的网贷利率吸引了社会资金提供者,由此引发金融机构脱媒现象,从而对银行存款产生分流影响。张万力等[13]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的理财资金收益功能与客户信息收集功能的优势已逐步显现,这种优势将对银行理财客户市场形成一定冲击影响。战明华等[14]研究显示,互联网金融通过影响银行负债结构、证券市场流动性和企业融资结构来弱化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传导渠道。

  第二,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行为层面。王锦虹[15]以银行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作为测度因素,探讨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盈利的关系,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资产项的影响较小,但对其负债项的影响较大。申创等[16]考察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银行经营绩效水平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刘笑彤等[17]研究表明,银行通过并购重组能够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获得更高的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效率,从而提升经营绩效。张庆君等[18]研究顯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传统业务存在替代效应,促使银行资本配置效率下降。

  第三,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风险层面。冯乾等[19]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产生源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行业羊群行为、道德风险等因素,这种风险将引发互联网金融的声誉危机。顾海峰等[20]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通过收窄银行利差与降低运营成本的双重渠道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两种渠道的效应叠加决定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方向。

  综上,已有文献主要局限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经营及风险承担的影响层面。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的双重视角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盈利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2013—2017年125家商业银行季度数据,采用非平衡面板回归模型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给出相关建议。本研究成果将为中国银行业提升盈利能力及优化盈利结构,科学应对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冲击提供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互聯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的传导路径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主流业态模式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与P2P网贷平台。互联网金融通过第三方支付与P2P网贷两大运营平台,在表内与表外业务层面对商业银行盈利产生影响。盈利水平是商业银行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及保障。商业银行盈利水平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两大层面。其中,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是指银行通过表内外业务所获得的整体收益规模,决定着银行债务代偿能力。

  因此,提高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生存的重要基础。商业银行盈利结构是指银行非利息收入在银行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是反映银行盈利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缩窄已成为常态,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将有助于稳定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因此,改进银行盈利结构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由上述分析可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三方支付与P2P网贷两大平台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影响的双重层面上。其中,第三方支付通过改进存款期限配置效率方式与融合支付结算与网络拓展方式分别对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产生影响;P2P网贷通过诱导金融脱媒、融合债权众筹、集合理财等方式分别对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结构产生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给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的传导路径,如图1所示。

  (二)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机理分析

  (1)第三方支付在表内业务层面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第三方支付主要通过改进存款期限配置方式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第三方支付集聚众多用户的小额活期存款,转换成大额定期存款,使银行活期存款规模降低。同时,第三方支付将活期存款转换为定期存款后再以大额定期存款方式存放于商业银行,这将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利息支出的增加,由此引发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的下降,从而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负向影响。

  (2)第三方支付在表外业务层面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产生影响。第三方支付主要通过建立支付结算与网络拓展的深度融合方式对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产生影响。商业银行为第三方支付打通支付结算通道,促使第三方支付享有更大的支付结算平台,由此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第三方支付发挥其网络拓展优势,为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带来更多的客户资源,由此引发商业银行非利息收益占比的提高,从而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产生正向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gu/14613.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经济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