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政治法律论文》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的现实问题与推进路径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的现实问题与推进路径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20-10-28 10:0212

摘要: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和推动基层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地推进政治建设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组织目标。组织行为理论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维向度呈现了达成组织目标过程中的组织行为,为审视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提供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和推动基层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地推进政治建设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组织目标。组织行为理论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维向度呈现了达成组织目标过程中的组织行为,为审视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提供了可行视角。基于组织行为的分析视角,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存在着正向行为动机弱化、群体绩效降低和组织管理失灵等现实问题。为推动基层党组织有效达成政治建设的组织目标,可以从引导党员正向心理补偿向度、完善多元化激励机制、消除少数党内腐败共同体、强化群体规范认同基础、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和强化组织文化的积极影响几个方面构建推进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组织行为

党政期刊投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川由于基层党组织特殊的组织定位和组织功能,为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能力,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基层党组织是党组织的末梢部分,在科层制运作逻辑下,党的基本方针、路线和政策最终需要依托基层党组织来落实。基层党组织嵌入基层场域之中,是发挥领导基层治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政治社会化等政治功能的坚实堡垒。鉴于此,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政治建设逐步推进到基层党组织”[2](P10),政治建设成为各级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组织目标。

  然而,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依然存在“党内领导力不足、工作形式主义、政治功能弱化乃至贪污腐败等现象”[3](P17),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如何高效率、高实效地达成政治建设这一组织目标,成为基层党组织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亦为学术界提供了亟待回应的现实命题。审视当前党的政治建设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范畴阐释、历史经验借鉴、重要意义阐述和推进路径建构等几个方面,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有其特殊的内在逻辑,也面临着特殊的问题,这种特殊性构成为对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这一命题进行专门性、深入性探讨的根源。通过梳理文献可知,学术界对“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这一命题的关注较少,存在较大的开拓空间。此外,政治建设中政治性内容是重要方面,但推动的主体始终是独立的组织。

  党的政治建设体现出高度的政治逻辑,包括政治原则、政治价值和政治内容等;而组织管理则体现出实现政治建设组织目标中的操作原则和具体路径,体现出高度的管理逻辑。基层党组织作为推进政治建设的主体,在坚持政治性原则的同时,亦应提升自身组织管理水平,实现政治逻辑和管理逻辑的统一,更为高效地达成政治建设的组织目标。党的政治建设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织目标,从组织主体维度来看,基层党组织需要充分动员组织自身力量达成目标。基层党组织嵌人的基层环境复杂,组织内部亦存在党员基数大、不易管理等现象,部分基层党组织因无法充分动员、整合自身力量,在达成组织目标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现有研究多从政治建设的内容维度出发,依托逻辑框架进行阐述,很少从组织主体的管理维度展开研究。针对这一现状,应当聚焦于基层党组织及其政治建设的特殊性,依托组织管理理论,统合政治逻辑与管理逻辑,提出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实效性的可行策略。

  一 组织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

  组织行为理论是一门成熟的组织管理理论。自20世纪初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创立经典科学管理理论伊始,组织行为理论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广泛应用于企业组织和公共组织等领域的研究中。组织行为理论認为,组织行为即“组织中人的行为”,人是组织中的行动主体,组织是否能够达成生存、发展和发挥功能的组织目标,最终还是需要组织中人的具体行为去实现;只有组织中人的需求和行为与组织的共同目标相一致,组织才能高效动员、整合自身力量达成组织目标。组织行为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主体维度的动机与行为”[4](P8)。组织存在于特定环境内,组织达成政治建设目标的过程不仅是组织内部的管理过程,也是组织应对外部环境刺激、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通过三个层次的组织行为,组织整体能够适应不同的内外部刺激,并高效动员、整合自身力量来达成组织目标。具体到基层党组织方面,基层党组织作为独立组织,可以划分为党员个体、党员群体和党组织几个层次,不同层次主体在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这一组织目标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三层次主体均发挥自身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从组织行为视角来审视,可以在掌握基层党组织情境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阐释、预测、控制和引导组织行为的方式,将党的政治建设内容、原则上体现的政治性与实际推行过程中体现的组织属性有机结合,使基层党组织的个体动机、群体过程和组织管理等不同层次的组织行为向达成组织目标发展。在政治性与组织性相统一的情形下,基层党组织能够更好地应对政治建设中组织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更为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在政治建设中,基层党组织主要涵括以下动机与行为(图1):

  (一)基层党组织中的个体动机与政治行为

  个体动机一般可以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前者主要来源于对行为本身及其价值的认同与兴趣,而外部动机主要来源于对外在的“认同、支持和激励”[5](P297)。基层党组织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可以强化组织成员个体的内外部动机,从而对党员的政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一 方面,党员在组织环境中会形成特定的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社会认知的一种,是组织中个体的知觉行为。角色回答了“我是谁”和“我属于哪个群体”的问题,表征了个体自我和群体认知的基本内容。为保持自我同一性①,避免行为与自我认知冲突而导致自我系统紊乱,个体往往会按照角色既定的行为规范行动,此即角色认知提供行为动力的作用机理。党章规定,党员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明确了党员的基本角色定位;《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则对基层党员的角色行为进行了更为细致地规定。通过学习党章等党内法规、参与基层党的组织活动和党内宣传等党内政治生活,个体对于党员这一角色的基本定位、信仰理念和行为模式等的了解逐步加深,并转化为关于政治角色的认知结构。在“自我同一性”的心理机制下,个体会形成内生性动力,并按照角色规范的要求扮演好党员的角色。

  推荐阅读:《党政论坛》创刊于1987年,半月刊。创刊20多年来,本刊物发挥党的理论探讨与宣传主阵地的作用,面向党政干部和企、事业党组织,突出对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关注,着力落实学术性、思想性和文化性相交融,创办出刊物特色栏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zfa/17256.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政治法律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