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农业论文》城市湿地的自然复兴

城市湿地的自然复兴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要:湿地有着地球之肾物种宝库的称号,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每个城市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休憩场所等。然而城市快速发展的节奏、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情况,已严重破坏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导致水鸟

  摘要:湿地有着“地球之肾”“物种宝库”的称号,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每个城市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休憩场所等。然而城市快速发展的节奏、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情况,已严重破坏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导致水鸟数量下降。本文通过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分析,使湿地公园自然复兴,加强对湿地公园的保护措施,从而使城市湿地公园现有情况有所改善,给地球、动植物和人类带来有利的作用。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分析;自然复兴;保护措施

湿地公园

  1 国内湿地研究概述

  中国的湿地面积很大,居亚洲首位,湿地类型种类多,面积也很大,由此有了湿地公园的出现。湿地公园是国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共同构成了湿地自然管理体系[1]。自1992年我国加入《湿地公约》,人们对湿地公园的关注越多,随着湿地公园建设不断增多,对湿地公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我国在1990—2003年,论文发表极为少数,从2003年至现在,论文发表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数据表明我国对湿地公园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但是关于七桥瓮湿地公园的论文寥寥无几。

  根据调查研究分析得出,对于0~14岁占10%的青少年来说:湿地公园主要用于娱乐和科普教育;对于15~64岁占81%的人群来说:湿地公园主要用于休闲和亲近大自然,放慢生活节奏,缓解压力;对于65岁以上占9%的人群来说:湿地公园用于休闲健身。由此可见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性,要满足不同年龄段的要求[2]。

  2 项目概述

  七桥瓮湿地公园是外秦淮的河道衍生出的一处湿地,最为著名的是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初建设的上坊桥,清代改名為七翁桥,是南京市现存规模最大的砖石构筑古桥。此公园是南京唯一的以生态为主的湿地公园,拥有一座造型新颖的科技馆,与绿色主题相呼应的亲水木栈道,一座木结构瞭望塔,便于游客近距离观赏的观鸟屋[3]。

  本文主要对水生动植物、园内缺少的设施类小品加以完善设计,与湿地、木古桥、栈水鸟相结合,对部分特色景观进行分析,日后可发展为鸟类爱好者、人们踏青、休闲的空间[4]。以实现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目标,将生态保护与景观设计、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七桥瓮湿地公园更好地成为“鸟类的乐园”、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场所。

  3 景观分析

  3.1 景观分区

  如图1所示,七桥瓮湿地公园总体上分为5个区域。公园入口处采用了传统的对称式布局。在湿地休闲体验区有观景木台、水上休闲茶室、观景塔等设施,但设备长久失修,大多已荒废,园内游人稀少,一些原本为游人设计的座椅闲置,也因为缺少维护而损毁。生态科技展示区由生态科普教育中心、活水园、生态体验园、原生土坡4个部分组成[5]。但是展区内鲜有人前去观看,场馆因此闲置,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公园内湖水污染和富营养化日益加剧,降低了湿地生物的多样性。

  3.2 植被状况

  七桥瓮湿地公园原有地被植物较差,只有少数水杉、柳树、香樟、榆树、杨树等高大乔木,植物种类单一,四季面貌单一,大多为绿色,缺少其他颜色作点缀,植物可供观赏性低[5]。(如图2所示)

  3.3 水质条件

  根据实地调查分析发现,秦淮河流经湿地公园的水质发生变化:上游进水口水质不清澈、长满水草;中段发现大量的水生植物,没有合理的修剪导致美观性较差[6]。距离河道边较近的水面上出现被居民、游客丢弃的垃圾,湿地公园地处低洼,到梅雨季节水位猛涨,许多房屋、基础设施以及进出道路被大水淹没。潜流区内的水几乎已经干涸,路旁杂草丛生,木栈道缺少维修,有些地方已经断裂。在自然驳岸区域,驳岸裸露,缺少植被覆盖,受雨季地表径流的冲刷,容易对河水产生二次污染[1]。(如图3所示)

  3.4 生物分析

  部分水体遭到污染未及时清理,导致鸟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在公园中种类不多。水体周边缺少警示牌,防护措施未做到位;河道两岸植物林相单一,缺少景观节点设计,人与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7]。(如图4、图5所示)

  4 湿地的自然复兴

  4.1 规划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的设计规划按照“自然保护”“生态优先”“保护与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合理实现自然复兴,全方位统筹规划,在设计中重点强调历史文化在湿地公园设计中的独特性。根据地域的分析,在不断探索中寻找一种最适合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的湿地生态规划的设计。

  4.2 水生态系统恢复设计

  水是湿地生境创造中最重要的因素,要实现湿地复兴就必须将水整治好,因此要不定期对水体、水资源进行保护管理,维护水体景观的长期稳定。要发挥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海生植物等滨水植物的作用,改善水质,提高驳岸水生植物丰富度、美观性。为了避免降雨对驳岸的冲刷造成的二次河水污染,在驳岸设计中的种植槽植物选择上采用当地特有的植物种类,在驳岸的形式上采用阶梯式,更能丰富驳岸的形式,阶梯式驳岸既可以满足驳岸的使用功能,也可以为驳岸的审美设计提供载体[8]。

  4.3 植物生态恢复设计

  植被选种色彩也是公园无法吸引游客的一个原因。在做植物恢复的时候,可以在保持乡土植物的基础上适当引种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姿态美,防止物种的生态入侵,保证植被的自然更新演替。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土壤机制进行植物搭配,考虑竖向和季相变化,构建结构合理、层次丰富、适合当地的植物群落[9]。比如水生植物可采用浮水花卉、挺水花卉,为公园增加色彩,发挥色彩美。小水域植被的配置要结合时节的变化,利用植物形体与色彩随季节的变化,营造丰富奇妙的特定景观[10]。

  推荐阅读:《湿地科学与管理》(季刊)创刊于1992年,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本刊定位于湿地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期刊,旨在宣传国家湿地保护理管理的方针政策,交流湿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讨湿地保护理与利用的途径和措施,普及湿地的功能与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nye/18520.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农业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