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农业论文》海州湾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研究

海州湾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2017年8月及2018年4月在海州湾南部海域进行了7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66种,其中多毛类36种,软体动物16种,甲壳动物10种,其它类群4种。比较两个航次IRI可以发现,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

  摘 要:2017年8月及2018年4月在海州湾南部海域进行了7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66种,其中多毛类36种,软体动物16种,甲壳动物10种,其它类群4种。比较两个航次IRI可以发现,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及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ar)在调查海域春季和夏季均占据着优势地位。2017年8月航次总平均丰度为517.7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28282 5 g/m2;2018年4月航次总平均丰度为8 110.9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25.001 1 g/m2。2017年8月航次大型底棲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54,波动范围1.28~3.45;2018年4月航次H’平均值为2.38,波动范围0.66~4.04。通过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分析,认为该海域生境质量整体处于一般的状态。

  关键词:海州湾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多样性
 

河北渔业

  大型底栖动物组成复杂,种类丰富,其研究在渔业资源补充、污染监测和海洋生态研究中有重要意义[1]。海州湾位于中国黄海中南部,为典型的开敞式海湾,是沙质-岩石海岸和泥质海岸的交汇地带。海州湾有众多河流注入,带来大量的有机质及营养盐,加上阳光充足,海域辽阔,成为优良的产卵场,为我国八大渔场之一[2]。本研究的海域位于海州湾南部,临洪河口及东西连岛周边的近岸海域,受河流注入等陆源因素影响较大。近年来,国内学者已对渤海、黄海及长江口等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3-8],但对海州湾的研究却鲜见报道[2,9,10]。本文以2017年8月及2018年4月调查结果分析海州湾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以期为该海域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航次及站位设置

  于2017年8月和2018年4月对海州湾南部海域进行了7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采集,两次采集的站位相同,如图1所示。

  1.2 样品的采集、处理及分析

  使用0.062 5 m2的彼得逊采泥器采集泥样,0.5 mm孔径的网筛分选沉积物样品,分选后留在网筛上的标本及残渣全部收集装瓶,并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鉴定及称重。样品的处理、保存、计数和称重等均按《海洋调查规范》[11]进行。

  1.3 数据分析

  优势种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12]进行确定。该指数的计算是将每种生物的个体重量、丰度及出现频率均考虑在内,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每种生物在整个群落中的地位。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为每种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N为每种的丰度占总丰度的百分比,F为该种出现的频率。

  生物多样性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13]、Margalef丰富度指数(d)[14]及Pielou’s均匀度指数(J’)[15]进行分析。公式如下:

  式中:Pi为第i种的个体数与总个体数的比值,N为总个体数,S为总种数。

  2 结果

  2.1 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

  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66种,其中,多毛类36种,占总种数的54.55%;软体动物16种,占24.24%;甲壳动物10种,占15.15%;其它类群包括扁形动物、棘皮动物、纽形动物及鱼类各1种,共占总种数的6.06%。

  2017年8月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0种,其中,多毛类20种,软体动物10种,甲壳动物7种,棘皮动物、纽形动物和鱼类各1种。2018年4月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51种,其中,多毛类30种,软体动物11种,甲壳动物6种,扁形动物、纽形动物、棘皮动物和鱼类各一种。在两次调查中均出现的大型底栖动物有26种,其中,多毛类15种,软体动物5种,甲壳动物3种,棘皮动物、纽形动物和鱼类各1种。

  表1列出了各航次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前十位的种。如表所示,共有三种生物同时出现在两个航次中,分别为光滑河蓝蛤(P. laevis)、棘刺锚参(P. bidentata)和光滑狭口螺(S. glabar)。光滑河蓝蛤(P. laevis)的IRI在两个航次中均排第一,而且棘刺锚参(P. bidentata)和光滑狭口螺(S. glabar)在2018年4月航次中分别排第二和第三。由此可见,这三种生物在调查海域春季和夏季均占据着优势地位。如表所示,2017年8月航次前十位的种包括多毛类5种,软体动物3种,棘皮动物和纽形动物各1种;2018年4月航次包括多毛类4种,软体动物3种,甲壳动物、棘皮动物和鱼类各1种。说明这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在调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2 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2.2.1 丰度的分布

  2017年8月航次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的平均值为517.7 ind/m2,范围为80~1 672 ind/m2。如图2及表2所示,丰度的高值区主要位于河口区域。其中,位于沙汪河及青口河河口的JS04站位丰度最高,为1 672 ind/m2,这是由于在该站位发现了大量的光滑河蓝蛤(P. laevis)造成的,其丰度为952 ind/m2。青口河为水流量较小的自然河流,水质较好;而沙汪河为人工河流,周边工厂排污较多,有机质含量丰富。丰度的次高值位于JS06站位,位于临洪河河口,在该站位发现了较多的稚齿虫(Prionospio sp.),其丰度为576 ind/m2。丰度最低值出现于JS09和JS10站位,分别为88 ind/m2和80 ind/m2。

  推荐阅读:《河北渔业》1973年创刊,立足河北,面向全国,贴近生产实际,以内容新、实用性强、信息真实为渔民致富当好参谋。本刊适合水产管理、科研、教学、生产及技术推广部门的所有人员和渔民朋友阅读。本刊还承接各类渔业商品广告,价格合理,欢迎惠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nye/18205.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农业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