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农业论文》我国城乡资源配置及要素流动的文献综述

我国城乡资源配置及要素流动的文献综述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和乡村作为两大承载的主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形态、关系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城市从乡村中剥离出来,形成两种发展模式。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化进程也逐步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和乡村作为两大承载的主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形态、关系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城市从乡村中剥离出来,形成两种发展模式。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化进程也逐步加快,城乡发展差距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不断拉大。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摆脱当时贫困的局面,国家实行农村支持城市发展、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实施工农产品剪刀差的价格策略以及城乡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农业发展,限制了城乡之间要素流动,集中一切精力促进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政策的实行,城乡之间要素流动限制放开,城乡差距也逐渐缩小。

  《我国城乡资源配置及要素流动的文献综述》来源:智富时代 2019年8期

致富时代

  城乡资源配置。国外较早涉及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是库兹涅茨(1955),他在继承刘易斯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二元结构假设前提下,提出了反映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库茨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也称倒U曲线),并将此运用于分析城乡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认为城乡资源配置从隔离不均到流通均衡是出现倒U曲线的原因。

  之后,哈里斯和托达罗(1970)提出了反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决策和就业概率的劳动力流动行为模型(即著名的城乡劳动力迁徙模型),探讨了人力资本流动与城乡差距的关联性。Fan和Stark(2008)通过建构城乡一体化、人均收入和集聚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证实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无限制地从农村向城市迁移降低了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

  常野(2005)从此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总结两者的理论演进。古典时期,由于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城乡关系从乡村孕育城市转变为城乡分离,要素分布从原来的均衡分布转变为农村要素单向流向城市。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有关要素流动的绝对比较优势思想。要素流动就是具有绝对比较优势的地区吸引了相关的生产要素流入,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专业化分工形态。

  马克思的要素流动思想主要反映在对要素价值论的批判上,他认为要素流动特别是劳动力的流动,是决定了不同产业和地区发展状态的关键。新古典时期关于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主要包括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

  素禀赋理论以要素区域内部的完全可流动性与跨区域的不可流动性为假设前提,建立了两个国家(地区)在两种要素的分布下生产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一般均衡模型,用来分析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后面两者都是基于城市病的出现,急迫需要一种新的理论解释现实、引导城乡关系发展而出现的。二十世纪中期发展经济学兴起,同时兴起了增长极理论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指导当时失衡的城乡关系。针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的研究,谢培秀和戴培昆(2009)总结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城乡二元发展模式。

  (1)东部发达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转换模式。华西村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道路:走发展村办集体经济,走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实施农村工业化及建设小城镇的发展之路。江阴市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模式:县(市)域中心城区呈现同心圆式扩张,主干道路沿线呈现出网格式轴向发展,重点建制镇、行政村附近呈现出跳跃式、点片状城市化社区崛起,形成一种城市建成区、城市社区与农村、农田相间的格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蓝图已初步显现。

  (2)中西部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转换模式。一是参与本区域大中城市的“政府造城”运动,二是参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政府造城”和“农民造城”运动。但是产生的转移红利全部计入流入区的经济发展效益,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贡献。

  杨晓娜和曾菊新(2004)指出,城乡要素已由城市流向乡村或由乡村流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发展成为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网络化的双向互动,对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张国献(2012)更深层次的探寻了影响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历史根源、社会问题和体制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促进我国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动力机制。

  匡远配(2013)借鉴前人的研究,将城乡关系时空演化分为四个阶段: 要素凝滞期(1949—1978年)、要素内循环期(1979—1991年)、要素净輸出期(1992—2002年)和要素相互流动期(2003—2009年)。

  农村要素凝滞(要素隔离)期: 1949—1978年。要素流动不足,1978年以前,我国配置资源的方式是以计划手段为核心机制,排斥通过建立要素市场进行要素的配置和使用,几乎所有的要素都处于一种低水平的“流动性均衡”,要素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这样的配置手段导致城乡之间要素资源分配往往缺乏效率和公平性。

  要素内循环期:1979—1991年。这个时期的特征就是要素城乡二元性和要素分别在城市和农村内部流动并存。1978年之后虽然存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此时的城市对要素需求量比农村大,市场化程度要比农村发达,但是要素流动比上一个时期有了改善。农村居民多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或者以兼业的形式“钟摆式”的在城乡之间流动,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工业生产。1989—1991年,国家实施治理整顿,对经济进行“急刹车”式管理,乡镇企业发展受到了很大冲击,因此吸纳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要素流动速度减弱。

  农业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要素净流出期:1992—2002年。这个时期阻碍城乡要素流动的二元经济结构逐渐被打破,要素按照市场机制的作用流动。在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村要素进行非农化的转移和流动,这个时期城镇企业处于二次创业阶段,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数量有限,农村要素处于单向流动或者净流出的状态。

  要素相互流动期:2003年以来。2003年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在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产业与功能结构的分工与重组,要素流动从原来的农村单向流向城市转变为城乡要素双向互动,促进了城乡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使得城乡之间关系更加复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nye/14582.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农业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