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特点与模型的初步建构

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特点与模型的初步建构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3-10-22 10:4612

摘要:【摘要】本文从梳理情绪劳动的相关研究入手,指出情绪劳动的重要性,而幼儿教师情绪劳动更需要关注。通过对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特点进行阐述,以区分于其他领域的情绪劳动,进而由现有的情绪劳动结构研究成果出发,建构适合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特点的结构模型。

  【摘要】本文从梳理情绪劳动的相关研究入手,指出情绪劳动的重要性,而幼儿教师情绪劳动更需要关注。通过对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特点进行阐述,以区分于其他领域的情绪劳动,进而由现有的情绪劳动结构研究成果出发,建构适合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特点的结构模型。通过这样的理论建构,力图为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也能保证幼儿园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特点;模型建构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4-0027-04

  一、问题的提出
  1978年和1983年Hochschild分别提出情绪商品化和情绪劳动的概念,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情绪劳动”这一研究领域。情绪劳动概念的提出,揭示了以人为劳动对象的工作中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区别于以物为对象的劳动,比如操作机器的生产劳动)。个体工作中的情绪需要管理,为了为组织或者某些固定团体取得预期的利益,个体必须保持颜面的亲和度和适当的肢体语言,从而为别人(通常是服务对象)营造愉悦、安全的氛围。可以看出,这样的情绪劳动是和体力劳动、智力劳动一样的,可以为本团体获得收益,同时也需要耗费个体的精力。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这就指明了,该职业需要付出情绪劳动。目前仅有的关于教师情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同时也有一些以高校教师和辅导员为被试的研究。但是关于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却屈指可数。大陆地区仅有的一些研究无论从研究工具上,还是在研究讨论上,都采用企业或者服务行业的研究模式和理论建构,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归根结底,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关于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的特点没有厘清,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构成没有框架的建构,本文拟对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特点进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结构进行理论建构,以期促使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相关研究顺利展开。

  二、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特点
  江文慈在中国台湾地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教师情绪劳动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将教师的情绪劳动作为教师成长的问题进行讨论,对教师情绪劳动的意义,教师行业与其他行业工作者情绪劳动的规则进行了分析,这些成果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建设性启示。各级各类教师的情绪劳动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爱的付出”。江文慈(2001)指出“服务业中的情绪劳动多为了金钱交易的商业考量,然而教师情绪心力的付出,多是为了教导学生、感化学生的。”
  Hargreaves(1998)认为,“爱的劳动”是教学活动的基调,与其他处理他人负向情绪的工作相区别,教学中体现的情绪劳动是正向的,应以积极情绪的传递为根本出发点。郑石岩(1994)指出,教育工作需要一种无条件的爱,爱是教育工作的原点与归宿。“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孔子的这句话道出了为人师表的根本就在于爱学生,就意味着为他们操劳;忠于教育事业,就应无怨无悔地教育学生。可见,教师职业需要爱的付出,也就自然充满了情绪劳动。
  Hochschild在进行情绪劳动职业类型的研究时,认为“幼儿看护人员”属于高情绪劳动职业,这是已有文献中最早的关于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论述。不过这种阐述过于表面化,只停留在现象研究层面。虽然Hochschild的研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思考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方向。比如,为什么“幼儿看护人员”是高情绪劳动职业?这体现了幼儿教师与其他类型的教师所表现出的情绪劳动特点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
  (一)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直接对象——幼儿,最具特殊性
  幼儿教师直接面对的教育对象是3岁~6岁学龄前儿童,他们这时候在面对情绪交流时,往往都是以情绪应付情绪。比如当成人微笑时,他们也笑了;当成人悲伤时,他们会产生怜悯,也随着哭泣;当成人愤怒时,他们便出现退缩、沉默,凡此种种现象显示出幼儿教师情绪表现对幼儿的影响极大,也就决定了在面对他们的教育对象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情绪,也就需要幼儿教师付出更多的情绪劳动。
  (二)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间接对象——家长,最具复杂性
  教师的情绪不仅仅产生于教师的内心,在人际互动和人际关系中也存在情绪。但是幼儿教师在人际互动和人际关系中,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情绪劳动,这也是由他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所决定的。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人际沟通可能是最复杂的情绪劳动。因为幼儿家长是一个教育背景、工作背景、成长背景等各个方面都非常复杂的人群。幼儿教师每天都在面对这样的人群,他们不知道自己下一个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家长,如果孩子不出事还是可以应付的,但是一旦幼儿出了安全等方面的事故,家长的表现就很难预料了。因此,幼儿教师每天都可能需要和这样的家长进行沟通,需要应付各种突发事件。
  (三)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产生者的性别——女性,最是情绪化
  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最大的不同可能来自于性别方面。幼儿教师中最普遍的是女性,这也是在研究中需要关注和着重考虑的。因为女性的情绪丰富,通常女性在生活中比男性更加细心,她们更注意细节,这种普遍的性格特点也造就了女性在情感方面敏感的特点。女性在遇到问题时更容易发生情感的波动,极端的例子就是林黛玉类型的,因此她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情绪劳动完成当前的工作。
  有研究指出,教师职业是情绪上极易耗损的职业。Hargreaves(2000)指出对情绪的要求,人们在工作场所中能善用情绪,除了个人本身的情绪能力外,还依赖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对情绪的要求;二是所在组织中员工之间如何互动,以帮助或隐藏情绪的表达和理解。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的运用,可能为幼儿提供宽松、舒适的良好心理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也可能抑制其心理、行为的发展。其情绪的运用可能会创设适宜的情绪距离,使教师与幼儿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密切互动,相互关怀;也可能造成时空和心理上的疏离,影响沟通。

  三、幼儿教师情绪劳动模型的初步建构
  (一)情绪劳动结构研究现状
  最初对情绪劳动结构的研究是将其分为情绪失调和情绪努力,前者包含了表层伪装的概念,后者则包含了深层伪装的概念。Ashforth和Humphrey(1993)指出,除了伪装以外,真实的表达需要耗费精力,也是一种情绪劳动。Diefendorff等(2005)编制了包括表层伪装、深层伪装和真实情感表达三个维度的量表。Schaubroeck与Jones(2000)则提出一般情绪劳动的要求都是表达正性情绪、克制负性情绪。
  Morris与Feldman(1996)引用情绪交互作用模式,将情绪劳动区分四个维度。1.情绪表现的频率;2.对展示规则留心程度;3.情绪表现的多样性;4.情绪失调。不过这仅仅是理论推导,缺乏实证的支持。Brotheridge与Lee(2003)经过因素分析得到四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涵盖情绪失调与表层伪装,第二个维度包含强度、多样性、及持续度,第三个维度是深层伪装,第四个维度是情绪表达的频率。
  Hochschild及其引发的研究更强调情绪劳动过程中个体的心理历程,包含了表层伪装与深层伪装。而Morris与Feldman的理论及其引发的研究则更强调工作中情绪劳动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分为人际工作要求(情绪表达的频率、持续度、多样性、强度)与情绪控制(两类情绪规则:表达正向情绪与隐藏负向情绪)两类。Brotheridge与Grandey(2002)据此将所有的情绪劳动研究分成员工聚焦的情绪劳动(employee-focused emotional labor)和工作聚焦的情绪劳动(iob-focused emotional labor)两大类。
  (二)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结构的建构
  对于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来说,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对于家长的情绪表现,也不在于对幼儿园领导的情绪表现,而在于对工作、对幼儿、对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对自己的一种情绪监控和管理,是目前所有情绪劳动理论或实践研究的盲点。尹弘彪(2011)曾撰文指出了一个相关概念——“自我表演”,情绪劳动时教师运用情绪的自我表演。其实表演的比喻不太贴切,因为舞台上再有表现力的演员表演完之后就能恢复平静,而幼儿教师在进行过情绪劳动之后,这种情绪影响可能会持续,对自己产生一定影响,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以后的相同情境下的情绪劳动表现。因此在考虑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结构模型时,应考虑这个因素。
  情绪表达模式:是幼儿园对于教师的情绪要求,在这样的要求下应表现出的情绪表达模式。
  情绪状态包括两种情况:情绪一致、情绪差异。情绪一致就是幼儿教师的情绪与当前的事件相匹配;情绪差异就是幼儿教师的情绪与当前事件不匹配,甚至相背离。二者都属于情绪表达模式,情绪一致导致自然伪装,情绪差异导致深层伪装和表层伪装。
  情绪调节包括三种情况:自然伪装、深层伪装、表层伪装。按照Ashforth和Humphrey的理论,自然伪装是一种真实情绪支配下的情绪调节形式;表层伪装是当感受到的情绪和表现规则不一致时,使情绪支配下的行为按照当前的规则体现出来,而自己内部的情绪体验没有改变;深层伪装就是当面对情绪和表现规则不一致时,个体外在行为和内部感受同时有了改变的行为。
  情绪表达行为包括两种:正向情绪表达、情绪偏离行为。无论是自然伪装、表层伪装还是深层伪装,虽然付出了情绪劳动,但最终都能达到正向的情绪表达,还有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的情绪偏离行为是当面临情绪与现实存在差异,而幼儿教师没有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将内部的情绪直接表达出来,就出现了情绪失调和情绪偏离,影响工作效果。
  情绪劳动后果包括三种情况:情绪协调、情绪失调、情绪偏离。情绪协调是指个体内在情感与组织要求的情绪规则一致。情绪失调会使个体的情绪功能受到损害,甚至产生障碍。情绪失调在情绪劳动中内在情感与情绪规则间的冲突最大,所付出的心力也最大,长此以往必然有不良后果。情绪偏离是指工作者的内在情感与组织要求的情绪规则不一致而仅表现出个人的真实情绪。而这些行为后果都会潜在地影响幼儿教师今后的情绪表达模式。

  四、今后研究重点与前景展望
  (一)今后研究重点
  1.整合情绪劳动的概念,促进该领域更好发展
  目前关于情绪劳动的概念仍旧五花八门,有研究从职业要求本身进行界定,有研究从情绪劳动的心理加工性进行界定,还有研究从行为方面进行定义。每种定义都能揭示情绪劳动的某个方面,应该有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将这些概念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最能完整展现隋绪劳动的概念。可能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概念会走向融合的。情绪劳动的概念认识问题直接决定了与之相关的各个领域的情绪劳动的研究,当然也包括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
  2.发展适合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测量工具
  幼儿教师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包括中小学、高校工作者的情绪劳动特点和结构是不同的,因此决定了在测量幼儿教师情绪劳动时,需要专门的测量工具,但是这个工具还没有研发出来。
  此外,幼儿教师情绪劳动与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工作压力、职业动机等的相关,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中,哪些是保护因子,哪些是危险因子,都是需要关注和区别对待的。这关系到幼儿工作的顺利进行,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成长,关系到幼儿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容忽视。
  (二)前景展望
  以往讨论幼儿教师的工作,无外乎两个话题: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标准和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似乎在这两个话题中都没有正式提及,但似乎又有所体现。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幼儿教师情绪劳动无论是对幼儿的发展,还是对幼儿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对幼儿园的效益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倾向于从人性的角度进行理解,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情绪劳动这个议题正是在人文关怀之下,对幼儿教师的心理需要进行深层次关照。该领域的研究鲜见,基本的理论框架有待建构,与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相关的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哪些因素影响它,它又影响哪些行为表现,等等,都需要进一步发掘。幼儿教师情绪劳动可以开发的研究价值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yu/2894.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教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