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5E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5E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要:5E教学模式是一种构建主义教学模式,主要由引入、探究、解释、迁移、评价等5个环节组成。本文以《热力环流》的教学设计为案例,主要探讨5E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5E教学模式;高中地理;热力环流 一、5E教学模式的简介与内涵 1、5E教

  摘要:5E教学模式是一种构建主义教学模式,主要由引入、探究、解释、迁移、评价等5个环节组成。本文以《热力环流》的教学设计为案例,主要探讨5E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5E教学模式;高中地理;热力环流

地理教育

  一、5E教学模式的简介与内涵

  1、5E教学模式的简介

  5E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生物学科的教学,是由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开发出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后因其完备的实用性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是美国科学课堂的主流教学方法。5E教学模式是由5个教学环节组成具体为:引入(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因为每个环节的英文首字母都为E,所以称为“5E”教学模式。

  2、5E教学模式的内涵

  5E教学模式其本质是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细化成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從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学科,同时地理有其独特的学科体系和思想,学生靠机械性记忆往往达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5E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引入(Engagement)

  引入是5E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类似于课堂上的情境导入。引入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或者呈现矛盾事件,积极调动学生的储备知识去思考,帮助学生为后面的课堂学习更好的构建新的认识。

  (2)探究(Exploration)

  探究是5E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生成知识的关键。在课堂一般是通过实验或者是阅读学习材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问题的猜想和假设进行论证。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充当的是指导者角色,与学生积极的互动并为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或者向学生提出更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在探究中利用已有知识构建新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解释(Explanation)

  解释是5E教学模式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代表交流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展示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描述和解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释时将科学解释与探究活动中获得的证据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在新的学习场景下理解关键知识,巩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将学习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化的经验和认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4)迁移(Elaboration)

  迁移是是5E教学模式中新知识的延伸环节。为了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提供新场景,让学生能够利用先前学到的知识和概念在新的情境下解释、运用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探究环节中得到的新知识进行验证、应用与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5)评价(Evaluation)

  评价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它即是每个环节的总结也是整堂课的结束环节。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可以通

  小组互评可以同学生提出疑问,学生答疑的方式来测评。在测评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做到纠正与总结。

  二、5E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5E教学模式以构建主义为理论基础,细化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学生在学习互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对学科体系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的外在价值,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本文以新版人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热力环流”作为案例,说明5E教学模式的应用。

  1.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这部分内容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往上承接大气的受热过程,往下则学习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做铺垫,这是热力环流知识的延伸与深化。教材首先利用示意图阐明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过程及成因。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再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热岛环流“和”海陆风“等相关问题。

  2.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编排顺序,在学习该部分内容之前高一学生已经对大气,气压,以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高一学生在经过初中两年地理的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以上这些条件都为接下来热力环流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学生受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所限,没有形成较好的地理思维,缺乏读图、析图,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观察视频和示意图,归纳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成因。

  地理实践力:通过对热力环流原理的学习,能够发现并解释生活中相关地理现象。

  人地协调观:通过对热力环流的学习,认识到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教学过程

  (1)引入情境

  首先,展示照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背朝大海,贞子做怪”。

  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在海边只要站位正确就可以春暖花开般的照片,其原因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设置这样的情境是为了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活动探究

  在讲台上放置一个透明的玻璃箱,无盖的一面朝下,在玻璃箱的一侧放置冰块,另一侧放一晚热水,将点燃的香同过玻璃箱上的小孔插入箱内,并请学生认真观察烟雾的走向。

  首先学生从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烟雾在冰块一侧下沉,在热水一侧上升。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知道是由于冷热不均导致这一现象。告诉学生像这种由于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环流运动就被称为热力环流。

  推荐阅读:《地理教育》(月刊)创刊于1980年,由重庆师范大学主办。经历了24年的风风雨雨,也为祖国地理教育事业的推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yu/19291.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教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