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经济管理论文》【革命的动力学分析】改革=发展?

【革命的动力学分析】改革=发展?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3-10-12 10:5212

摘要:毛泽东的《论中国各阶级的分析》可以说是一篇关于革命的动力学分析的精辟之作,对当时的中国革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但是,这个分析中对当时的中国阶级的划分方法后来被固化僵化,不幸演变成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工具。近若干年来,也时常听说有什么人写出了新时

  毛泽东的《论中国各阶级的分析》可以说是一篇关于革命的动力学分析的精辟之作,对当时的中国革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但是,这个“分析”中对当时的中国阶级的划分方法后来被固化僵化,不幸演变成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工具。近若干年来,也时常听说有什么人写出了新时期的“中国各阶级分析”,用来阐述探究新时期的改革之理之路。

  改革,本质上是对原有事物的否定。
  随着一场所谓的经济学家内战的喧嚣,各种媒体对于经济学人的批评也日见升温。前两天召开的“2005中国改革论坛”上提出的一个新论题叫做“不能因学术之争否定中国改革实践”,似乎有为经济学内战进行调停的味道。会议上权威人士对所谓的“不改革,慢改革,异化改革,泛化改革,甚至是妖魔化改革”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和警示。

  然而,中国的问题可以说不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为何要改革和如何改革的问题,也就是改革的动机和方向问题。
  本人在以前的帖子里多次提到,现在中国的改革派人士当中,某些人养成了一种本末倒置的“改革癖好”,以改革为工作目标,而忘记了改革是达成某种目标的一个方法和手段。而一旦具有改革癖好或改革成瘾,改革就变成了无动机的盲目行为。
  比如,受到完全市场化人士的多年喧嚣的影响,许多人将“改革”二字潜移默化地默认为了“市场化”,只要一提到改革,就是指市场化,你拒绝按照他的方式进行市场化,他就说你反对“改革”、阻挠“改革”了。同样,又将“市场化”和“发展”偷梁换柱般地中等同起来,以此,就变成了你反对市场化就是反对改革,你反对市场化就是反对发展了。
  市场是以私有权为制度基础的一个公平交易体制。什么叫做公平?就是自觉自愿地交易,就是私有者对自己的私有物的垄断权力。成交或者不成交,都是交换者行使自己所有权力的表示,怎么能够说我不愿意进入你这个市场进行交易就是反对市场化了呢?你为何不愿意按照我的交易条款进行交易呢?所以说,现在的“市场化”已经被歪曲为“强迫交易”了,“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发达国家强迫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进行被动交易的运动。这种以强调私有和自由的理论实际上是在推销自己的霸权而否定他人的私有权力,其强调的近近是自己的私有权和自由权,而否定的是他人的私有权和自由权。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这个社会到底还有没有好的东西?过去我们建立起来的这一切都是错误的吗?如果还有对的和好的,为何也要改掉而不予保留并且发扬光大呢?连好的东西一起改掉,究竟是发展还是倒退?如果时时将改革挂在嘴上,凡事必改,那么共产党要不要改掉为人民服务的一贯宗旨?公务员要不要改掉廉洁清正的工作作风?市场要不要维持自愿公平的规则?
  心理学就是行为—动机逻辑学。改革作为一种社会集体行为,也是需要有行为动机的。不知道已经引用过多少次鲁迅先生的精彩话语:“已经阔气的要稳定,未曾阔气的要革命”。改革还是维持,要看其阶级立场,没有脱离阶级立场的无目的改革思想存在。鲁迅先生的话,可以称得上是“改革动力学定律”(当然,要说改革的动力学第一定律还是当属“穷则思变”) 。去问问今天已经腰缠万贯的人,哪个不想稳定现状,哪个愿意否掉这个可以让他发财的现有制度?
  前面提到《终结》中的观点,即西方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定(完全信息和理性人)一个是错误的而另一是不可或缺的,即经济学不可能建立在完全信息前提之上,也不可能不面对理性人。理性人的概念一直存在的问题不是这个理性人假定本身,而是误解造成的,就是错误地将理性人以利他手段达成利己目的行为方式解释为绝对的自私自利行为,只看到利己目标却忘记利他也是为利己目标服务的手段。因此,《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将理性人注释为正常的、具有趋利避害行为特点的人群。
  而趋利避害的人群,其实对于改革与稳定、革命与反革命来说,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也就是说,理性人都是集改革派和保守派、革命派与反革命派于一身的双重身份的人。何出此言?我们谈到用动力学的眼光分析问题,自然少不了速度概念,也就是要考虑时间概念。对于趋利避害的理性人来说,他一定是对既有的“利”是保守派,对既有的“害”是改革派,而对未来的“利”是革命派,对未来的“害”是反革命派。正常人趋利避害的理性,决定了“改革动力学定律”的必然成立。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主观价值论。价值是主观性的东西,事物并不存在客观的“利”和“害”,因此,尽管大家都是理性人,但是所趋之“利”与所避之“害”也是有所差别、甚至是大相径庭的。由于价值是主观的,也是存量,今日所趋之“利”有可能演变为明日要避之“害”。 就一事而论的改革派还是保守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此一时彼一时,因时因事而异。那些将他人不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改革看作是反动者的人,实际上就是认为事物存在一个客观的好和坏的标准,是客观价值论的结论,或者明知没有客观存在的价值,却要强立一个“客观”的“价值标准”,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强加于他人。

  因此,中国目前并不存在反对不反对改革的问题,任何时候都有既得利益者,任何时候的正常人都同时存在改革和保守两种倾向。任何时候的问题都只是改革什么、如何改革的问题。你如果找不到对所有人或者大多数人都有利的改革方向并得到其理解,就势必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和质疑。即使是最烂的改革方案,也有得利者(至少方案的制定和鼓吹者不会是受害者),关键在于得益者是多数还是少数。
  在中国,完全市场化要向进一步发展下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从理论上论证到实践上保证它不会引起两极分化的社会问题出现。如果这一点做不到,以改革之名行完全市场化之实的运动发展下去,带来的就不会是大多数人拥护的社会发展,而只能是悄无声息之中酝酿另一场革命性社会运动的力量积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gu/2788.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经济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