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经济管理论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2018-05-02 10:4412

摘要:这篇旅游专业毕业论文发表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需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大背景,密切关注时展,关注旅游发展新业态,论文在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业态以及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

  这篇旅游专业毕业论文发表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需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大背景,密切关注时展,关注旅游发展新业态,论文在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业态以及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路径,希望可以对该专业教学有所帮助。

旅游纵览

  关键词:旅游专业毕业论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适应产业变化,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教体系。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而在智慧旅游、私人订制、全域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不断衍生的背景下,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新时代旅游业发展呈现新业态

  (一)旅游信息化与智慧旅游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设备全面推广,旅游业正在进入智慧旅游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大景区、酒店、旅行社都在积极进行转型升级,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需要也在发生根本变化,智慧旅游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员工不仅要有丰富的旅游知识,还要有高超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熟练使用信息管理系统,适应新的工作模式。

  (二)共享经济与旅游私人订制

  共享单车、共有产权、联合开发等共享经济不断涌现。携程、途牛、12306、高德地图、滴滴出行、神州租车、支付宝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人共享,线上线下互动,促使游客在手机上可以方便快捷地预定酒店、车票、机票、门票,自行解决旅游传统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私人订制、散客时代的来临倒逼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全新挑战。

  (三)全域旅游与旅游跨界融合

  全域旅游强调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全面满足游客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是旅游人次的增长,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强调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旅游+”凸显跨界融合,“旅游+交通”出现低空旅游,“旅游+文化”出现文化旅游,“旅游+医疗养老”出现疗养旅游,“旅游+教育”出现研学旅游,“旅游+扶贫”出现乡村旅游,旅游业出现跨界融合创新新业态。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与时代脱节,信息化程度低

  教学信息化的核心是专业课程教学信息化,但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所使用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还不完善,大部分教师只是用计算机播放一些文稿、课件,而微信、APP、智慧旅游、VR交互技术等信息技术未得到充分利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与时代脱节,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课程内容陈旧,教材滞后

  目前,市场上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看似繁荣,但大多是参照本科院校编写的,重理论轻实践,教材内容不符合高职教育职业本位的定位和高职学生生源特征。如课程内容陈旧、教材滞后、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工作实际、未将旅游行业最新的信息和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等问题,不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效果不理想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单一,仍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参与性不高,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有效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四)课程教学中重教书轻育人,缺乏职业情感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在现有的旅游管理课程教学中,重教书轻育人,强调对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缺乏道德教育和职业责任教育,忽视学生人格培养和心灵育化。由于学生自身对社会和职场认识不足,对旅游职业工作的特性缺乏了解,因而感受不到职业美感和职业魅力,导致学生职业情感缺失,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丧失,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心态。

  (五)教师缺乏培训,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培训受限于经费而得不到有效落实,很多教师被迫闭门造车,无法深入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旅游业最新业态,授课内容与行业发展脱节,严重影响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六)课程考核评价体制滞后,考核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高职考核评价体制滞后,课程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外拓展、与时俱进、契合新时代旅游发展实际的内容较少。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考核评价体制偏离高职教学的职业定位,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考核,缺乏对学生探究创新能力、职业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路径

  (一)密切关注市场和行业动态,构建岗证赛融合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应结合行业实际发展情况,形成以工作岗位为引领,以职业资格考试为手段,以专业技能大赛为平台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为框架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实训环节,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重视实践教学,将就业岗位、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技能大赛的内容和要求融合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并根据岗证赛的变化不断改革课程设置。其次,密切掌握市场和行业前沿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岗位要求创新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二)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校本课程

  高职教育的一大重要功能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旅游新业态和当地旅游业实际发展情况,开发反应旅游新业态和地方旅游资源的课程,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旅游业发展实际,提升就业竞争力,满足旅游企业对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要打破以教师理论灌输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引进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训操作、小组竞赛、互联网在线直播、智慧课程、微课程等多种方式,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四)重视职业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大国工匠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要重视情感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水平技能型旅游人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开发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如设置服务礼仪、茶艺、导游风采、景点鉴赏等课程,让学生认识到旅游业从业人员是传递美的使者,是一个地区的形象代言人,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情感和职业自信。除此之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课、慕课等多种方式进行德育,传播行业正能量,讲好旅游故事,并以旅游业精英为榜样,不断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旅游业属于开放产业,其变化日新月异,因此,高职院校应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学术交流、企业实践等提供政策鼓励和经费支持,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走进企业一线深入调研,及时掌握智慧旅游、私人订制、全域旅游等行业新业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型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打造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保障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六)深化课程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

  课程考核与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和指导功能。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就必须改革以理论考评为主的传统考评制度,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评制度。重视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考核,加大实践能力考核力度,与时代对接,与市场对接,鼓励企业、实习单位、行业专家参与学业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口试、实操、演示、作品等多种方式,实现考核形式灵活化。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操行评价与学业评价相结合,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保障。高职教育具有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旅游业作为开放产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参考文献

  [1]颜廷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初探[J].职教论坛,2010,(24):67-68.

  [2]张吉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93-95.

  [3]赵晓芳,李丽.信息化时代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6):27-29

  [4]李锦.“智慧旅游”新兴产业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影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9):16-18.

  作者:朱旭琴 单位: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推荐阅读:《旅游纵览》(月刊)创刊于1989年,由河北省旅游局、河北省旅游协会、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旅游文化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gu/11948.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经济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