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电子信息论文》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鉴别模式

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鉴别模式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 鉴别和评估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是科技教育实践的重要任务。本文围绕以何种模式鉴别、各鉴别模式的特质两个问题展开探索,梳理和比较国内外相关实践工作,发现测评、竞赛筛

  [摘 要] 鉴别和评估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是科技教育实践的重要任务。本文围绕以何种模式鉴别、各鉴别模式的特质两个问题展开探索,梳理和比较国内外相关实践工作,发现测评、竞赛—筛选、培养—筛选是三种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鉴别的主要模式,其鉴别的特质各有指向且随着实践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了多要素、多方法、多阶段、多维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鉴别体系,并提出了实践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鉴别模式 测评工具

  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2020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1]如何从青少年群体中有效选拔具有培养潜力的“苗子”,是科技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聚焦这一问题,从两个角度尝试展开探索与讨论:一方面是以何种模式鉴别人才;另一方面是每種模式对应鉴别哪种特质人才。通过对国内外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实践工作的梳理和比较展开分析,发现当前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鉴别工作主要通过三类模式完成,分别是测评、竞赛—筛选和培养—筛选。每种模式评鉴指向的主要能力有所差别,评鉴导向也在随着实践推进而调整。本文将对这三类模式展开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围绕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鉴别体系的建立提出建议,为科技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

  1 以测评为主的鉴别模式

  纵观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鉴别历史,围绕创新的测评始终是一种主要方式。测评工具从以智力为导向,逐渐发展到以创新思维过程、领域创造力和综合能力为导向。

  1.1以智力为导向的测评工具

  智力是人们成功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一任务的基础。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包括基本思维和高阶思维。基本思维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高阶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这些思维中,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属于基础素质,创造性思维则是核心素质。因此,主要测评基础思维能力的智力测验可以作为鉴别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工具之一。有研究表明:具有创造性的成年科学家在一般的智力测验中都取得了相当高的分数[2-3],这一研究结果在学生群体中也得到了验证[4],即学生的智商是预测创造力的一个有力的因素,因为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正确的理解、清晰的思路、丰富的想象、严密的推理等。但是鲁索(Russo)的研究发现,在解决未来问题项目的创造力得分上,儿童的智商差异和创造力得分并非显著相关。间隔6个月再次测量,高智商组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创造力得分也没有差异[5]。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Wechsler)也曾收集过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力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获奖者大多数并非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但是其人格和个性与常人有很大差异[6]。因此,考察智力可以作为择优筛选高创造力学生的其中一项指标参考,但并不是构成创造力的唯一决定因素。

  1.2 以创新思维过程为导向的测评工具

  创新和创造力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不同概念,创造一词的不确定性造就了创造力内涵的多元观点。在创造力理论的基础上对青少年具有科学创造力的创新能力进行剖析,是研究者所采取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研究模式。创造力产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瓦拉斯(Wallas)认为创造力属于个人心理历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了创造性过程需要经历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四个阶段;奇凯岑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则认为创造力是由个体、领域、学问三要素互动产生的结果,提出创造性过程包括准备、酝酿、醒悟、评价和细化五个阶段[7]。胡卫平认为以创造性过程为导向的创造力测验,主要有发散思维测验和聚合思维测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以创新思维过程为导向的鉴别科技后备人才的测评,其实考察的是个体是否具有创新特质的思维并最终将内在整合成外化成果的能力。

  1.3以领域创造力为导向的测评工具

  在针对创造力的研究中,诸多学者认为创造力具有领域特定性,不同领域创造力表现形式不同。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些特定领域的创造力测评工具,如语言创造力、音乐创造力、美术创造力、科学创造力、数学创造力、技术创造力等,又如,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8]、技术创造力测验[9]等。另外,一些研究者开发了领域特殊性的自评量表。例如,考夫曼(Kaufman)和贝尔(Baer)要求241名大学生对自己在九个层面的创造力进行评价,经因素分析得出三个因素:移情/交流方面的创造力(人际关系、交流、解决个人问题和写作)、“动手做”的创造力(艺术、工艺和身体创造力)和数学/科学创造力(数学或科学创造力)[10]。许多研究越来越重视对不同领域创造力的测评,这就为评价个体的创造力提供了全面的指标。

  1.4 以综合能力为导向的测评工具

  基于斯滕博格(Sternberg)的创造力理论,有部分学者认为创新能力也是一种“融合”的能力,具有多维度的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界对于创造力的研究已经转向了认可创造力是一种综合体的认知,以汇合取向作为研究切入点,证明创造力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而非脱离某个知识领域去研究的,其表现是多元化和具体化的。创新人才心智模式理论提出,国内外心理学界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所需要具备的核心特质可以归纳为六种心智,包括专门领域知识心智、内在动机心智、多元文化经验心智、问题发现心智、专门领域判断标准心智以及说服传播心智。在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知识和经验心智是基础,标准判断、问题发现和内在动机心智是动力[1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dzi/22531.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电子信息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