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电子信息论文》大数据时代学籍信息管理的短板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学籍信息管理的短板及对策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 作为加强学生管理、优化学校治理的重要抓手,学籍信息涵盖学生多项基础性个人信息,是落实生本理念、挖掘学生潜能的关键元素,也是记录学生成长发展的原始数据。大数据技术应用下,数据搜集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数据内在价值和应用属性不断提升,对标

  摘 要

  作为加强学生管理、优化学校治理的重要抓手,学籍信息涵盖学生多项基础性个人信息,是落实生本理念、挖掘学生潜能的关键元素,也是记录学生成长发展的原始数据。大数据技术应用下,数据搜集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数据内在价值和应用属性不断提升,对标大数据时代学籍信息管理新要求,既要确保这些数据信息安全可靠,又要持续提高信息开发利用效率,才能真正让学籍信息成为安全可增值的数据资源。从实践来看,当前学籍信息管理存在安全性不足、附加值不高、数据性不强等三重短板,需要教育工作者主动适应大数据发展形势,聚焦风险防控打造“安全屋”,聚焦信息增值打造“操作台”,聚焦数据挖掘打造“区块链”,不断加强学籍信息管理,以信息的数据资源化为核心,在强化安全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数据成果转化率,为学生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大数据 学籍管理 信息保护 数据开发

大数据论文
 

  传统意义上,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籍信息是创新管理手段、提升管理质效的关键切入点。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学生信息成为数字化管理的一部分,学籍信息管理从自动化到信息化再到数字化,目前正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信息数据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成为学校从管理向治理转型的主要抓手。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极大削弱了传统管理中的数据壁垒,不断开发出新的数据应用场景,在这一背景下,学籍信息泄露风险开始增大,档案信息向数据资源逐渐转变,为新形势下学籍信息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原有的档案信息数据内容发生变化。不同于传统学籍信息中将学生个人事项、家庭背景等信息定为保护对象,现阶段学籍信息覆盖入校、在校、出校等多个时间段,包括学生学习经历、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内容,涵盖基础数据、应用数据、动态数据等不同类别。大数据技术下绝大多数信息无处遁形,原本被纸质文档记录在册的信息被数字介质所承载传播,原本被束之高阁的档案材料被录入网络云空间,学籍信息的广度、宽度、深度都发生较大变化。另一方面,数据资源的开发成为学籍信息管理的新命题。传统信息管理中更加侧重对信息的保护,习惯采取物理隔离、专柜保护等方式严格控制,但在大数据技术下,一味地保护无法做到信息的安全,被动地防护也难以做到万无一失。基于这一分析,需要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个人权益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档案信息的保护,做到技防与人防并重,同时充分认知学籍信息的价值,利用这些数据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顺利发展提供有益助力[1]。

  一、现阶段学籍信息管理存在三重短板

  传统实践中,信息保护与资源开发是学籍信息管理的两条路径。前者在于防范风险确保稳定,后者在于提高价值创新发展,二者常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管理者往往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徘徊选择。这种零和博弈在大数据时代得到了改变,数据成为一种重要资源,为学籍信息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大数据时代既使数据风险性开始增加,也使数据开发路径变得多样化,特别是数据共享作用下学籍信息的流动性极大增强,原有的部门管理、条块分割状态的学籍数据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信息更加趋向协同性保护与共享式开发。基于这种分析,当前学籍信息管理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不仅体现在安全性的降低,传统安全保障手段和数据管理措施难以有效适应数据技术变革,也体现在信息数据资源开发不够科学,缺乏与数据用户需求的及时对接,导致数据内容多元但形式却过于单一,应用意向多样但实践落地较少。

  1.信息安全性不足

  学籍信息是学生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内容,传统信息安全模式更加注重将信息保护与开发应用的分割对待,将档案信息置于不许调用、不容修改、不准接触的框架内。这种安全范式在大数据应用下受到了极大冲击,数据壁垒或者叫信息防御体系很难抵御大数据技术的渗透,在特定逻辑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下,旧有的安全保护方式防御力度不足、覆盖密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学籍信息的安全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管理思维迟滞于数据发展。部分学校管理者对学籍信息的界定不清、保护不力,仍然通过账号密码的方式来进行权限设置,缺少对大数据技术的深入了解和安全认知。其次是安全机制落后于信息增长。现阶段随着学籍信息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信息数据的分类整理、综合汇总变得十分必要。部分學校并未建立日常监控和协同保护机制,仍然坚持单一部门管理,缺乏协同性。这就导致一旦出现问题无法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反应。最后是安全管理跟不上技术革新。部分学校的数据技术硬件项目已经上马,对学籍信息的管理得到了一定加强,但对大数据应用中层出不穷的新手段、新措施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甚至事后进行弥补,导致风险性无法有效降低[2]。

  2.信息附加值不高

  学籍信息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多数信息都从纸质载体转变为电子介质,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学校信息化平台中,按照程序进行管理。传统意义上的数字化学籍信息调取的往往是一部分,进行分析开发也大多是进行样本的差额抽选。这一点在大数据时代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大数据技术能够以全样本为数据蓝本,将包括学籍信息在内的所有学生数据吸收进入数据池,在这里进行逐一归类和权限设置,为用户进行数据服务,这样一来学籍信息的附加值就体现出来。从实践来看,有的学校将学籍信息与新的大数据管理分割开,有的学校全面放开将信息管理全面托付技术手段,这种做法或导致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或导致信息赋值不合理、不恰当。

  3.资源数据性不强

  大数据视角下学籍信息不再是单纯的资料汇总,而是代表着一个个鲜活学生主体动态性的成长记录,对它进行分析应用能够产生价值,基于这一点,学籍信息也是学校的一种重要管理资源。信息与数据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更加侧重杂乱的碎片式的资料素材,后者则注重归类汇总排列组合,从这一点看,大数据时代的学籍信息的保护与开发之所以出现短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数据性失序。正常状态下的数据体系应当是部件完整、前后衔接、内外相符的,而管理实践中大量数据并未有序整理,导致数据安全性、可开发性都受到制约[3]。

  推荐阅读:大数据与信息化相关论文文献推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dzi/20506.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电子信息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