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农业论文》生态摄影视域下黑土湿地摄影创作思想 与路径问题探究

生态摄影视域下黑土湿地摄影创作思想 与路径问题探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专摄影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生态摄影是生态学和摄影艺术的结合,是希望通过摄影作品传达自然生态的现状、人与自然的关系,继而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行动,促进生态的和谐发展。追求的核心在于从生态学角度建立一种摄影理念,摄影人

  摘 要:专摄影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生态摄影是生态学和摄影艺术的结合,是希望通过摄影作品传达自然生态的现状、人与自然的关系,继而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行动,促进生态的和谐发展。追求的核心在于从生态学角度建立一种摄影理念,摄影人为宣传大美黑龙江做出了重要贡献,使黑龙江的冰雪文化、森林文化、饮食文化、音乐文化、建筑文化等展示给世人。在湿地摄影创作中,摄影者首先应是一个尊重大自然、具备生态道德、遵循生态伦理的人,愿意亲近野生动植物,自觉爱护自然环境,关注生态状况并把这一意识贯穿于日常行为和摄影工作中。文章从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的角度,来探究摄影创作思想与路径问题。

  关键词:生态摄影;湿地摄影;探究

生态工程师论文

  作为记录人类文明成果的有力手段,摄影艺术既能够及时、直观、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作品中又包含文字不可比拟的大量时代信息。摄影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视觉的图像化呈现方式更具有冲击力、感染力和历史感。摄影技术的出现也扩大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范围和观念,摄影在教给人们新的视觉模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和扩大我们既有的观念,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值得看,什么东西允许看。

  1 湿地摄影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社会发展从农业文明经过短暂的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这是一种高速度、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各种矛盾也在积聚并呈爆发趋势,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年来集中出现,如森林破壞、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湿地萎缩、污染、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灾害频发,野生动植物资源濒危、数量锐减、物种消亡,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等等。尤其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素日益增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危机迫使人们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和新的文明抉择。

  为了记录社会变革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引起当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把我们认识生态问题的轨迹留给后来人,“生态摄影”应运而生,这是时代赋予摄影的历史使命。

  生态摄影是摄影艺术和生态学的结合。国内较早提出生态摄影这一概念的是陈建伟教授,他认为生态摄影不是将与大自然有关的摄影简单叠加,而是“以摄影为手段来反映物种与物种、物种与其生存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的摄影理念,它是人们对生态思考的产物,反映的是生态文明社会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侯洪教授认为,“生态摄影就是以生态学的理念为指导,阐释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的关系而进行的一种摄影实践活动,并将小到微观生物世界,大到整个地球宏观世界的对象包括人类纳入其创作视野。”

  生态摄影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摄影照片,其内涵是摄影师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思考,其目的是希望通过摄影作品传达自然生态的现状、人与自然的关系,继而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行动,促进生态的和谐发展。虽然生态摄影就摄影题材和对象而言包括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等,但是其追求的核心在于从生态学角度建立一种摄影理念,包含摄影者对生态关系的认识、理解和思考,这是与传统的自然摄影最大的区别之处。

  摄影是无国界的艺术形式,正是我们实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文明的观照与建设的有效载体。

  摄影是一套看的语法,更是一套看的理论。生态摄影将生态主义的观照融入到摄影中,通过静态的影像给予我们生态的启示,它不像其他生态传播形态那样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而是静静地用具有张力和冲击力的图片告诉我们生存环境的现状,告诉我们与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生物的生存状况。而影像背后的话语含义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领悟,这就是生态摄影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 黑土湿地生态环境为摄影者提供广阔创作空间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物质和环境基础。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家园”,又称为“地球之肾”。

  黑龙江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包含着土地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水域资源(湿地资源)等,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7%,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六位。境内有南北两大山区、东西两大平原,中低山、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7%;台地漫岗占14%;平原占39%。耕地、林地、可荒地面积居全国首位,水域居第五位。

  水域资源(湿地资源),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个水系,有兴凯湖、镜泊湖和五大连池三处湖泊,以及星罗棋布的泡沼。全省入境水量为2113亿立方米,其中通过界河(黑龙江、乌苏里江、嫩江等)入境,水量为1640亿立方米。全省河流水利资源理论蕴藏量为88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水力资源为612.3万千瓦。

  中国的49处世界重要湿地,在黑龙江省就有8处。黑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湿地实行名录制管理。《名录》明确了湿地的名称、面积、类型、保护级别、保护范围。我省黑土湿地面积涵盖面积广泛,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八分之一,相当于1.5个台湾或海南省的面积,是国内最大的湿地群,天然湿地总面积5.5万多平方公里,拥有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6处,国家湿地公园52处,湿地景观类型丰富而独特。

  黑龙江已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湿地生态补水的长效机制,为全国湿地的生态补水提供了示范,还建立了省级财政湿地保护补助制度。经过多年抢救性建设,全省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138处,湿地公园72处,湿地保护小区9处,总面积达450万公顷,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湿地保护网络,将45.42%的天然湿地纳入保护区、湿地公园进行保护。

  推荐阅读: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生态建设探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nye/19629.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农业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