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高职管理类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职管理类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问题与对策分析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管理类专业群实训基地投入单元化、校内实训项目缺乏真实性、实训项目缺少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对接等问题,提出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管理类专业群实训基地的对策:整合企业和学校的资源,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以企业用人需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管理类专业群实训基地投入单元化、校内实训项目缺乏真实性、实训项目缺少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对接等问题,提出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管理类专业群实训基地的对策:整合企业和学校的资源,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技能标准为导向,建立实训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机制;实训教学中融合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感。

  【关键词】高职管理类专业 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 企业文化 职业认同

职业教育论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9年)》的分类,高职管理类专业属于财经商贸大类,通常设置有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商务(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会计管理等专业。而高职管理类专业群实训基地是高职管理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将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应用的训练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否标准化、设施设备是否齐全、实训体系是否系统和科学、实训项目是否融合和对接企业实际等,都直接反映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高职管理类专业群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一、高职管理类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类专业群实训基地投入单元化,未能系统地整合实训体系和构建生产经营性的实训体系。管理类专业群实训基地投入单元化,体现在:首先,校内实训资源分散在不同的专业中,校内实习实训以专业单项实习实训为主。实训项目和环节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未能发挥校内整体效益,导致实践技能训练缺乏综合性和跨专业性,学生也没有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立体化的知识结构。其次,没有充分利用校企融合共建实训基地,设计实训的项目内容没有以相关企业运营流程和真实项目为标杆,缺乏与企业共同建立生产经营性实训体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生产性,只注重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忽略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特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只是将学生“引入门”,而没有讲授服务方法的选择与经营的技巧。校企双方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时,都存在着育人和管理的单元主体性,校企缺乏在实训实践中的深度融合。

  例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专业群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对物流方向的专业技能实训十分重视,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开展“专业技能考证与训练”“智慧物流储配方案设计与实施”“第三方物流认知实习”等物流專业技能的实训,掌握了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搬运等物流业务基本操作技能。物流方向的专业技能实训能帮助学生顺利进入物流行业,从事收派员、客户服务和仓管员、物流网络信息处理等实习工作。但是,学生在快递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却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如学生因在校内实训中没有经过综合性的“客户服务实训”和跨专业性的“电子商务技能实操训练”,导致在企业顶岗收派员、客户服务、仓管员、物流网络信息处理、零售行业销售员等岗位实习时,出现以下问题:无法快速构建简单的客户服务方案;面对不同客户时不知道采用什么类型的服务方法;当出现客户投诉、处理客户投诉时,情绪的控制与心理抗压能力欠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处理缓慢。

  上述情况说明,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物流管理专业按专业、岗位要求的单一性的技能实训,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要求,校内实训项目没有做到综合性和跨专业性训练,实训基地建设的标准化和现代化不足。

  (二)校内实训项目缺乏真实性,技能实训操作环节没有引入行业标准。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教学与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对接不够紧密。校内实训室的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存在静态化的问题,有的职业院校只是进行模拟情境的实训,在模拟实训中过于侧重考查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情况,而忽略企业工作的真实性问题和行业标准,没有引入企业兼职导师指导学生。这就使得校内的实训与企业真实岗位环境相脱节,学生缺乏真正结合企业生产或经营管理的实践知识。

  例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围绕《网店客服技能训练》《网店推广技能训练》《网店装修技能训练》等实训项目,提高了网店的运营维护、网店装修、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等方面的技能水平。但是,在校的实训项目因为没有与相关企业建立规范的生产经营性实训体系,没有引入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操作流程和行业标准,只是根据不同的项目内容,运用模拟的案例和情境开展校内实训,学生在实训中没有直接接触企业的真实项目,导致在大三的企业实习中,学生进入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时,电子商务的实战应用能力和客户沟通协调能力无法达到企业的考核、绩效标准。

  上述情况表明,如果高职院校没有把企业的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引入校内课程实训教学中,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工作时,虽然有企业师傅的指导,但也只是大概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方式。学生缺乏企业真实环境里需要的工作经验和职业素养,在企业实践基地中对诸多真实的工作场景会很不适应,对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处理举措,往往也只能生搬硬套学过的理论知识,缺少临场应变的能力,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处理技巧,无法灵活地应对工作中的问题。

  (三)实训项目缺少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对接,缺乏企业班组和作业场所的环境氛围。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学生在第一、第二年在校开展校内学习和实训,第三年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在第一、二年的实训项目和任务内容中,往往缺乏企业班组和作业场所的环境氛围,没有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和对接,没有基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行业标准来要求学生,导致很多学生只是掌握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缺乏相关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当学生在第三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时,面对与校内静态实训差异较大的企业文化氛围,会不适应企业一线工作岗位的要求,很难快速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角色。这样,学生会延长就业上岗的磨合期,无法达到企业的“零距离”就业的要求,降低了职业的竞争力。例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专业的2017级学生,在大三顶岗实习期间换工作的人数占60%,换工作单位的原因除受疫情影响外,还与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职场角色身份转换慢有关,不少学生不适应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企业工作环境和绩效考核、企业班组管理方式和风格等。

  推荐阅读:高等职业教育期刊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yu/19200.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教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