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教育论文》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关键词 价值主线,单元教学,重点内容 推荐阅读: 发历史教育类论文的核心期刊 2019年9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六省市开始使用,其他省市在未来几年也将陆续使用。统编教材有许多新的变化,如培养理念新了

  关键词 价值主线,单元教学,重点内容

  推荐阅读:发历史教育类论文的核心期刊

  2019年9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六省市开始使用,其他省市在未来几年也将陆续使用。统编教材有许多新的变化,如培养理念新了,以涵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编写体例变了,回归到大时序下的通史体例;内容相对多了,一年的时间要完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的教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首先完成教学任务,进而提升教学设计站位,基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供大家探讨。

  一、寻找新的价值主线

  2013年开启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大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进入新时代,正如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坚持立德树人为核心,树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中国特色,这两点应该是我们把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原则,是我们深入理解课标、教材和实施教学的目标导向。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严格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原则,承担培养符合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任务。所以与之前教材相比,《中外历史纲要》渗透着新的价值主线,比如之前的必修一政治分册要求学生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着眼于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现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叙述了从原始社会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形成了三条价值主线,古代史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近代史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现代史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叙述了从古代文明的产生到当今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从古代到当代也形成了三条价值主线,古代中世纪讲文明的多元面貌及不同文明间的早期联系。近代史讲全球文明联结成一个整体,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率先完成思想革新,建立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出现两次工业革命,建立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公平,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资本主义制度也并不完美,于是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工人运动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成为贯穿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现当代史讲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带来的国际格局的演变,国际格局的演变是主线,但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也蕴含在其中。与传统世界史教材不讲中国不同,《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在重点讲世界历史的同时,将中国历史置于每个阶段当中,更好地凸显出世界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历史的贡献。

  明确新的价值主线有什么好处呢?它是我们进行教学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历史学科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聚焦点;同时是我们把握单元教学主线和每节课教学重点的重要依据。以中国古代史為例,传统模块教学在政治上要求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要求梳理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所以在之前的政治史模块教学中,我们会抓住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中央集权制、汉朝中外朝制、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等内容来重点分析。但现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古代史部分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主线,因此第一单元的主线是讲中华文明从产生到早期国家,再由早期国家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要求探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所以国家发展、民族交融成为单元教学主线。再比如明清作为古代史的最后一单元,其教学的首要立意是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至于传统教学中的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相关内容,可以将其与同一时期的西方政治转型相对比看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条贯通古代史的价值主线相比,则处于较为次要的地位。

  二、树立单元教学观念

  国内很多专家对单元教学已经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科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强调要设计单元学习主题,立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大概念的方式组织“学习”单元,在学科逻辑中体现较为丰富、立体的活动性和开放性。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主张,在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学中实施“大单元+大概念”的主题学习模式,根据大概念构建学习内容体系,使得学习内容围绕着一个主轴展开。

  结合专家的理论和笔者的教学实践,下面再以第一单元为例,来看如何树立单元教学观念。第一单元包括4课,分别是: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从这4课的标题中可以看出,第一单元呈现了中国从早期国家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第1课重点讲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第2课是一个过渡,第3课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第4课则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由此可以提炼出本单元的两条主线,一是早期国家发展到统一国家,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有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它与秦汉统一国家的区别;二是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融合,即中华民族的初始形成过程,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有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西周分封宗法制、春秋战国的变革、秦汉的统一对民族交融有何意义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jyu/15619.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教育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