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医学论文》个体化营养干预对内脏脂肪型肥胖患者减重效果的研究

个体化营养干预对内脏脂肪型肥胖患者减重效果的研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討个体化营养干预对内脏脂肪型肥胖患者减重效果的研究。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内脏脂肪型肥胖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不同营养干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正常饮食,观察组70例予以个体化营养干预,对比两组

  [摘要] 目的 探討个体化营养干预对内脏脂肪型肥胖患者减重效果的研究。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内脏脂肪型肥胖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不同营养干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正常饮食,观察组70例予以个体化营养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MI、BW、PBF、VFA、WHR、BMR等临床指标以及水分含量、蛋白质、无机盐、肌肉重量等体内其他成分。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对比,干预前,两组患者的BMI、BW、 PBF、VFA、WHR、BMR等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BMI、BW、 PBF、VFA、WHR、BMR等指标变化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与干预前组内BMI、BW、PBF、VFA、WHR、BMR等指标变化情况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观察组指标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体内其他成分检测结果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与干预前组内的蛋白质、无机盐水平、水分含量、肌肉重量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蛋白质、无机盐水平经由干预后体内其他成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有一定下降,但水分含量、肌肉重量与干预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临床对内脏脂肪型肥胖患者予以个体化营养干预,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内脏脂肪,取得良好的减重效果,且不会对机体的其他成分造成影响,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且易于长期坚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个体化;营养干预;内脏脂肪型肥胖;减重效果
 

医学论文投稿期刊

  内脏脂肪型肥胖又被称为中心型肥胖,是指脂肪在腹部堆积,并主要表现为腰围的增加,其致病原因一般可见患者不吃早餐,喜欢食用薯片、糖果、饮料等膨化食品或是含糖量高的零食以及甜品,由于其脂肪含量以及含糖量较高,因此产生的能量不易被消耗,并以脂肪的形式被储存[1]。此外还有久坐不动也会导致肥胖的出现,并且由于内脏脂肪隐藏较深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均容易导致患者肥胖,结合临床研究,内脏脂肪过多是身体代谢紊乱的表现,长期内脏脂肪会导致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身体器官机能下降等并发症[2]。对于内脏脂肪型肥胖患者同时调整膳食结构等进行营养干预时,临床常见的模式主要有低脂、低碳高蛋白以及地中海和生酮等不同模式,但同时结合我国居民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临床对于患者的减重方案需结合个体化营养干预方式与临床常见膳食结构调整模式进行,本研究即对适合我国内脏脂肪型肥胖患者取得良好减重效果的个体化营养干预方式所取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内脏脂肪型肥胖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不同营养干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20~58岁,平均(39.56±5.14)岁,BMI(30.34±3.52)kg/m2,予以正常饮食;观察组70例,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21~57岁,平均(39.68±5.84)岁,BMI(30.11±3.54)kg/m2,予以个体化营养干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由临床检查诊断确诊为内脏脂肪型肥胖患者。内脏脂肪型肥胖诊断标准[3]:一般以内脏脂肪和腹部皮下脂肪的横断面积比值进行判定,及v/s超过0.4,或是内脏脂肪面积(VFA)在100 cm2以上者为内脏脂肪型肥胖患者。排除标准:排除患有严重精神障碍、意识障碍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严重胃肠道疾病以及BMI≥40 kg/m2的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在干预之前均予以详细检查,主要以人体成分、血压、血糖、血液生化指标等进行检测,尤其侧重对患者身高、体质量、腰围等的观察。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即对患者关于疾病相关知识内容以及影响等进行说明,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医嘱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加强锻炼。

  观察组予以正常饮食:(1)由营养师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将患者按照体重指数、体脂等的不同予以分组,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及回访监督,并负责对患者低碳、高蛋白饮食的指导、监督以及评价,并对患者的BMI、BW、PBF、VFA、WHR、BMR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2)通常在减重期,对患者的饮食机构进行合理调整,每天保证热量在女生1200 kcal,男生在1500 kcal,蛋白质的比例为25%~30%,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为15%~20%,限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戒烟禁酒,减少精白米面的摄入,增加杂粮杂粮的摄入,一般以15~20 d为一个阶段,在过渡期,脂类等仍控制在女生1200 kcal,男生在1500 kcal,蛋白质的比例为20%~30%,碳水化合物比例为35%~45%,一般以7 d为一个阶段,在维持期,逐渐恢复患者的正常饮食,一般以1个月为一个阶段;(3)对患者进行运动干预指导,培养患者的自主运动意识,并建立符合患者具体情况的运动习惯,并能够做到长期坚持,一般建议患者每周进行2次以上,且每次40 min的有氧运动,另外对患者的体重、腰围等进行定期测量和检测,营养师根据患者体质量的逐渐变化进行方案调整;(4)加强对患者的交流沟通,避免不良情绪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增强患者的治疗以及减重信心,能够持之以恒的坚持,并逐步引导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运动以及生活习惯。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在干预之前均予以详细检查,主要以人体成分、血压、血糖、血液生化指标等进行检测,尤其侧重对患者身高、体质量、腰围等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MI(体重指数)正常值:18.5~22.9 kg/ m2、BW(体重):[身高(cm)-100)]×0.9体重(kg)、PBF(体脂百分比)标准:男>25%,女>33%、VFA(挥发性脂肪酸):70~75 cm2、WHR(腰围和臀围的比值)男性≤0.85,女性≤0.80:BMR(基础代谢率):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kcal)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体内其他成分身体水分含量(L)、蛋白质(kg)、无机盐(kg)、肌肉重量(kg)等检测结果的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計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BMI、BW、PBF、VFA、WHR、BMR等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BMI、BW、PBF、VFA、WHR、BMR等指标变化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与干预前组内BMI、BW、PBF、VFA、WHR、BMR等指标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明显(P<0.05),且观察组指标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体内其他成分检测结果比较

  推荐阅读:发表医学类北核期刊多长时间见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yix/15934.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医学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