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医学论文》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形式和原因调查及护理对策

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形式和原因调查及护理对策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要 目的:統计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形式及睡眠障碍原因,并总结对应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厦门市仙岳医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对策,观察组分析

  摘要 目的:統计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形式及睡眠障碍原因,并总结对应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厦门市仙岳医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对策,观察组分析睡眠障碍形式及睡眠障碍原因,且实行对应护理干预对策,计算2组患者睡眠障碍总统计率,分析观察组睡眠障碍形式和睡眠障碍原因。结果:观察组睡眠障碍总统计率(20.00%)低于对照组计算数据值指标(70.00%)(P<0.05);睡眠障碍形式:早醒、入睡较难、睡眠持续较难、睡眠太多,占据百分率分别是57.14%、47.62%、38.10%、9.52%;睡眠障碍原因:抑郁原因、身体原因、睡眠环境原因、药品原因,占据百分率分别是66.67%、19.05%、14.29%、9.52%。结论: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形式以早醒为主,睡眠障碍原因以抑郁原因为主,需要执行对应护理干预对策,减少抑郁症患者出现睡眠障碍情况。

  关键词 抑郁症;睡眠障碍;原因;护理对策
 

医学护理论文

  抑郁症患者多会存在失眠情况,容易过早醒来,睡眠障碍为抑郁症十分多见的一种症状表现,对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带来严重不良影响。本文对6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形式及睡眠障碍原因,且总结对应护理干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厦门市仙岳医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2.72±5.65)岁;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69±5.87)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予以健康知识教育,予以病情关注等。观察组对睡眠障碍形式及睡眠障碍原因实行调查,并实施对应护理干预对策。1)予以患者安抚,多和患者进行一对一谈话,给予心理支持,改善其不良心理。2)使患者对睡眠障碍正确认识,采取数数、睡前温水泡脚、喝温牛奶等方式促进患者睡眠。3)指导患者合理应用睡眠药品,若患者早醒,可采取长效的安眠药品,若患者入睡较难,可采取半衰期比较短、药效起效比较快的药品。

  1.3 观察指标 分析对照组及观察组睡眠障碍总统计率,研究观察组睡眠障碍形式和睡眠障碍原因。

  1.4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国睡眠质量相关常模评分情况,7分以上则判定睡眠障碍,小于3分则判定睡眠质量好,3~7分之间则判定睡眠质量一般[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抑郁症患者计量资料(年龄均值)、计数资料(睡眠障碍总统计率)依次以均数±标准差(±s)、例数(n)或是率(%)开展描述,依次予以t检验以及χ2检验,指标数值采取予以统计及检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总统计率 组间指标检测后,观察组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总统计率(20.00%)比较于对照组抑郁症患者计算数据值指标(70.00%)显著下降(P<0.05)。见表1。

  2.2 观察组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形式 21例发生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中,一些患者存在多种睡眠障碍形式。见表2。

  2.3 观察组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原因 21例发生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中,一些患者存在多种睡眠障碍原因。见表3。

  3 讨论

  睡眠障碍为抑郁症患者较为多见的表现,对抑郁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带来严重不良影响[3-5],需要予以积极护理干预,提升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质量[6-8]。

  此文相关数据值指标体现,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形式包含早醒、入睡较难、睡眠持续较难、睡眠太多等,睡眠障碍原因包含抑郁原因、身体原因、睡眠环境原因、药品原因等,观察组睡眠障碍总统计率低于对照组。表明:经由对抑郁症患者实施积极护理干预对策有助于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形式和睡眠障碍原因予以分析,且执行对应护理干预对策,可将抑郁症患者出现睡眠障碍情况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王爱芹,李涛,赵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疗效[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9):11-12,15.

  [2]臧颖颖,王朝阳,陈昕力,等.针刺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现代中医临床,2019,26(2):18-24,29.

  [3]李德波,庞宗媛.经颅磁刺激治疗仪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1):48-49.

  [4]丁利华.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刊,2018,45(20):115-116,120.

  [5]李少媚,郭美萍,黎華柱.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9):98-100.

  [6]汪萍,方明,向会尧,等.酒石酸唑吡坦比较阿普唑仑辅助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2):154-155.

  [7]廖英.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7,36(34):19-21.

  [8]占艳.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75-76.[1] 2

  推荐阅读:护理副高职称怎么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yix/15876.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医学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