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农业论文》农业高校艺术类学生就业指导与德育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

农业高校艺术类学生就业指导与德育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要:农业高校的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由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具有其独特的思想特点,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面临着特殊思想困境,因此需要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价值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蓬勃

  摘要:农业高校的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由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具有其独特的思想特点,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面临着特殊思想困境,因此需要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价值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蓬勃健康发展打牢人才基础。

  关键词:农业高校;艺术类学生;德育教育;就业指导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指出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成为学校核心工作之一,针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出的特点,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有目的地将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是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要求。[1]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高校的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由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具有其独特的思想特点,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面临着特殊思想困境,因此需要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价值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蓬勃健康向上发展打牢人才基础。

  二、农业高校中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一)发散创新思维较强,纪律性较弱。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因循守旧无法创作出精彩的作品。艺术类的教学方法与专业设置等方面也更加注重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鲜明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艺术生往往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较弱,性格大多比较自由散漫。艺术高校以艺术类专业为主,规章制度根据艺术专业特点制定,管理相对宽松,而农业高校的管理规定要兼顾所有专业,通常比较严格,部分艺术类学生常常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产生逆反心理。

  (二)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易受错误思想的干扰。艺术类学生大多从中学开始接受专业训练,有的更是从小培养,多去外地进行艺术培训、写生实习等,因此视野开阔,对于外界的一些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但也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自媒体发展势头旺盛,某些不良媒体发布不实新闻或有严重功利色彩,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侵蚀。

  (三)注重专业课学习,文化基础课学习意识弱。艺术类考生在参加高考时,专业成绩作为重点考察方面和录取标准,文化基础课成绩比重不高,因此艺术类考生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专业课学习上,学习文化课时间相应减少,因此导致文化课基础薄弱。进入大学,大部分艺术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较强,且鲜明的专业特点会让学生继续把大量的时间继续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而对思政、英语、语文等基础课不够重视,学习意识不强。[2]

  (四)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意识薄弱。和非艺术类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善于求新求变,更加强调自我,外表喜欢标新立异。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较为薄弱,团队责任感不强。

  二、农业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困境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不同于非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困境,由于农业高校的管理需求和学科设置,他们也面临与艺术高校中的艺术类学生不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突出,求职技巧不足。

  艺术类学生具有突出的自我意识,在求职过程中也常常标新立异,关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知识学习不足。例如部分同学更倾向于将简历做的另类别致而不是体现专业度,简历中常常出现自我评价的内容过多而举例论证较少的情况;面对无领导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因为过于表现自我、团队协作意识差而被淘汰。

  (二)就业观念与现实环境存在落差,就业过程中挫折感严重。

  艺术类学生常常因为优越的成长环境对自身期望值过高,职业选择理想化,不能准确地进行自己定位。对薪资水平和工作环境要求较高,既要工作轻松又要环境舒适,却不考虑自身条件和专业水平,这种不谈付出只谈回报的心理常常会影响自己的求職道路,例如部分学生投简历时只投大型央企、国企,不投民营企业,而又对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感到心情沮丧,求职屡屡碰壁引发焦虑、自卑、自我怀疑、情绪低落。部分毕业生依赖思想严重,一心等待学校提供就业机会,主动意识不足,而农业高校举行的校园双选会和宣讲会中参加的单位招聘艺术类学生较少,学生容易产生挫折感。有的学生更是认为找工作是毕业之后的事情,面对老师的督促没有紧迫感,错过了招聘季“金九银十”的最佳时期,直到临近毕业没有好的工作岗位才感到着急。

  (三)功利主义导向,社会责任感不足。部分毕业生将高薪酬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舍弃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职业追求,表现出个人利益至上、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部分毕业生就业时以工资报酬为唯一标准,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发展。一听到要去生产或销售第一线去锻炼,就觉得这份工作不够“体面”,往往立刻拒绝此类工作机会,对农业类企业、乡镇企业或西部地区的工作机会常常持否定态度。

  (四)“慢就业”现象突出

  从客观方面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期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升高。“慢就业”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代产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一种外在表现,其本质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表现。而艺术类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因此“慢就业”现象也更加严重。从主观上来说,学生在上学期间虽然自我意识有所增强,但自我认知仍不明确,很多学生对于今后职业道路的选择比较迷惘,加之父母对子女的自我意愿也更加尊重,所以有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直接选择就业的意愿不是很强烈。[3]往往还有部分考公务员、事业编、考研落榜的学生会选择在家待业,全身心准备下一年的考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nye/22200.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农业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