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电子信息论文》创新完善产业划分理论将数据业设为第四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创新完善产业划分理论将数据业设为第四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本文审视和回顾三次产业划分理论的形成过程,结合产业发展新形势,深入分析该理论的重大贡献和时代局限,探索归纳出创新完善产业划分理论的核心逻辑和主要标准,提出将数据业设为第四产业的建议,并对第四产业的认定、核算以及未来发展作了进一步研讨

  摘 要:本文审视和回顾三次产业划分理论的形成过程,结合产业发展新形势,深入分析该理论的重大贡献和时代局限,探索归纳出创新完善产业划分理论的核心逻辑和主要标准,提出将数据业设为第四产业的建议,并对第四产业的认定、核算以及未来发展作了进一步研讨和展望。

  关键词:三次产业;第四产业;数据业

大数据论文

  按照三次产业划分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最终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当今世界的产业结构演化完全印证了这一理论,世界银行等机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第三产业GDP占比已超过60%,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这充分说明了三次产业划分理论的前瞻性和解释力。

  然而,三次产业划分理论中,“第三产业”事实上是“兜底条款”,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所有产业都被囊括在内。在当今时代,经济体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业态新模式不断生成和变革,这一划分标准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演进跃迁的实际,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一、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形成和重大贡献

  (一)三次产业划分的理论形成

  1935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尔首次提出三次产业的概念。他指出,产业演进前后分三个阶段,分别是以农业和畜牧业、工业、服务业为主体。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认为农业是第一产业,制造业是第二产业,剩下的经济活动是第三产业。进入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资源使用、生产单位规模、生产过程、最终产品、资源使用比重和总产出比重等六条产业划分标准,明确了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分类方法,即AIS分类法。至此,由费希尔提出、经克拉克发展并完善于库兹涅茨的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基本成型,得到了学术界普遍认可。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关系和“农、轻、重”关系。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引入三次产业的概念。198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家统计局实施三次产业划分的规定,并参考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ISIC),对国民经济进行行业分类和统计。伴随ISIC的更新迭代,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经历了2003、2012和2018年三次调整,有效满足了经济管理各方面工作的要求。

  (二)三次产业划分理论的重大贡献

  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及其动态调整,既是从统计学角度对产业活动观察分析进而形成统一分类标准的过程,也是从经济学角度对产业经济进行认识研究进而研判其发展趋势的过程,符合人类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反映了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人们消费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趋势,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重大贡献。一是指明目标。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开辟了产业分类的先河,指出不同产业部门此消彼长的历史规律,为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指明方向,同步推动政府和市场主体自觉参与产业升级。二是阐明机理。以三次产业划分为基础,衍生出关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流动及其影响的一系列理论,为分析经济结构问题提供依据。三是規范方法。三次产业划分理论为不同产业部门的统计核算提供了操作规范,使产业结构演变可量化、可统计、可规划,同时为国际经济交流合作提供统一口径。

  二、三次产业划分的时代局限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变迁,传统的三次产业不断演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都着手提前布局,力求把握先机,占据主动。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日本“价值链计划”以及“新工业法国”等战略,普遍瞄准了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等全球竞争的战略高点。在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实践面前,三次产业划分的理论范式和应用五十年来却一直缺少突破,难以解释和指引上述国家产业战略,已经出现滞后于未来产业发展的倾向,时代局限日趋明显。

  (一)“兜底效应”:越来越难以解释产业演进规律。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将产业划分到服务业后戛然而止。在理论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是符合实际的。随着世界发展,面对市场格局、产业体系、制度机制、发展路径、生产周期的重构,以及共享经济、科技金融、新零售、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数字内容、智慧城市等新业态发展,该理论在产业清晰定义、边界划定、剥离区分、统计测算以及研判分析等方面存在短板,难以预测未来产业发展态势,理论解释力受到较大冲击和挑战。

  (二)“绑定效应”:越来越难以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按照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在科技发展为产业赋能过程中,大量生产环节独立出来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划归为第三产业。这种对新产业新业态战略定位和属性的绑定固化,一方面降低了“分辨率”,不利于新产业新业态脱颖而出,弱化了其在产品市场以及资金端、人才端、技术端等要素市场的竞争优势,阻碍了产业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更好耦合。另一方面抑制了创新力,不利于新产业新业态拓展边界和规模、摆脱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

  (三)“吸附效应”:越来越难以助力产业升级跃迁。从我国来看,第三产业占了15个门类、48个大类,所占门类和大类均超过第一、二产业之和。第三产业吸附大量细分产业的现象,导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体量过于庞大、门类相对繁杂。如继续盲目无序地“摊大饼”扩张,直接后果就是统计方式粗放笼统,难以精准反映和研判新产业发展的逻辑和态势,客观上也导致政府倾向于“旧瓶装新酒”,影响产业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前瞻性,不能有效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

  三、数据业作为第四产业的理论探析

  (一)第四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为适应产业发展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起,通过主动调整三次产业分类,增设第四产业进而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是信息业。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在《信息经济》中提出四次产业分类法,认为国民经济可划分为四大产业部门,其中第四产业为信息业,并形成对信息经济的量化核算方法。波拉特的核算方法为OECD组织以及委内瑞拉、马来西亚等国家采用。国内也有一定数量的文献支持其主张。

  推荐阅读:职称论文检索数据库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dzi/17267.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电子信息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