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您当前的位置:核心期刊咨询网电子信息论文》我国政务大数据发展的思考

我国政务大数据发展的思考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时间:12

摘要:【摘 要】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已从国防、科研、教育领域向各行各业全面覆盖。政府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已产生和积累了大量政务数据,除了可以大幅提升政府工作人员办事效率外,还能够

  【摘 要】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已从国防、科研、教育领域向各行各业全面覆盖。政府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已产生和积累了大量政务数据,除了可以大幅提升政府工作人员办事效率外,还能够起到加强政府职能、完善民生服务、强化社会治理和行业监管等作用。

  【关键词】政务;大数据;发展

大数据论文

  1 我国政务大数据的发展历程

  政务大数据,即与政府部门业务紧密相关的数据信息,是大数据技术在政务管理、政务决策和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自古以来,很多朝代的政府部门都已通过掌握的数据信息来进行国防、经济、农业、教育等领域的综合管理,在一些流传至今的事迹中都有政务大数据的身影。在公元前206年的咸阳,刘邦的军师萧何赶在西楚霸王到来前,将秦国档案库房里存放的所有郡县乡里户籍、土地、文书等档案统统打包带走。在刘邦偏居汉中为王时,萧何凭借从秦国带回的竹简档案上记录的粮仓、金库、壮丁、官吏、兵士、商人、牲畜等数据信息,为汉军提供了精准的后勤统筹,保障汉军源源不断地涌向前线,最终帮助刘邦统一了全国,这可以算的上是政务大数据应用的经典案例。明朝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玄武湖内的中心小岛上建造了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政务数据档案库──后湖黄册库,用于存放全国民、军、灶、匠等户籍信息的黄册,记录田地所属、方位、面积、地形、肥瘠的鱼鳞图册等重要政务大数据,为加强行政管理、科学税赋征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与欧美日韩等国家之间政务信息化的水平一直在并驾齐驱。2011年英国将大数据列为战略性技术,给予高度关注。2012年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成立“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2013年澳大利亚政府信息管理办公室发布了《公共服务大数据战略》。2014年韩国政府将大数据列入一项新的战略——未来增长引擎执行计划。而我国自2012年国务院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大数据产业化的政策之后,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大数据第一次写入党的全会决议,标志着大数据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政务大数据逐步从数量的积累转变到量质并重发展的新阶段,国内信息化领域对大数据的认识也逐步从4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到8V(Volume、Variety、Velocity、Viscosity、Veracity、Volatility、Value、Variability),理解日趋成熟深入。

  2 我国政务大数据面临的一些问题

  2.1 政务大数据的安全责任不明晰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习近平同志担任组长。各级政府部门开始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统筹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逐步完善本单位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根据《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的要求,各级政府部门的主要和分管负责人面临的网络安全压力不断增加,但政务数据的网络安全防护才刚刚起步,很多政府部门还不具備数据加密、数据脱敏的能力,数据所有单位与网络中心责任不明。另外,部分政务信息系统和数据托管在公有云上,云服务商仅对云租客承担有限网络安全责任,云上的政务数据安全责任划分更是困难重重。政务数据的共享和公开还一直存在着一定的保密风险隐患,一些地区或部门的统计数据符合公开要求,但一旦汇聚成全国性的数据,可能会成为敏感信息变成不宜共享和公开的内容。各方面带来的安全责任问题都会制约政务大数据的发展,影响政务数据的开发利用。

  2.2 政务大数据的获取成本被忽视

  在政务信息化全面铺开的初级阶段,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中缺乏顶层设计,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开始建设业务信息系统,解决眼前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的首要问题。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标准规范,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平级部门之间、上下级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相互割裂、政务数据无法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的现象十分普遍。虽然很多政务数据是月度统计、季度统计信息,这样的信息孤岛每个数据都很小,但是每一个信息孤岛的数据都来之不易。有很多行业统计数据是通过行政通知下去,再由村、乡、县、市、省、部逐级上报得来,涉及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获取成本,通常是由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行业部门的财政经费支撑。要实现政务大数据的共享与互通,除了统一的技术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外,还得解决好数据获取有成本与数据使用全免费的关系,解开数据所有者的心结,让政务数据所有者能够主动参与到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之中,实现数据资源协同共享、业务系统互联互通。

  2.3 政务大数据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一些政府部门对政务信息化的理解就是利用计算机执行管理和基础的办公,认为确实是一种解放生产力的新方式,在全国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的新形势下,按部就班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建设和使用任务。在很多人看来,这些并不是非用不可,很多的办公系统、审批系统都是纸质和电子两套工作流并行运转,领导签批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信息系统反而是一种累赘或负担。政务大数据在逐步解决信息孤岛和网络安全问题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数据利用水平低下的现状,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往往懂业务懂管理,但不具备数据关联、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能力。政务数据的类型比较特殊,也导致数据分析模型不像电商、阅读、微视频等常规应用的关联分析模型那么容易搭建和优化。总之,由于很难看到政务大数据的应用效果,一些部门对政务大数据蕴藏的巨大潜力和价值还半信半疑。

  3 我国政务大数据的发展方向

  3.1 完善政务大数据的安全保障体系

  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首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后的慢慢完善,政务数据的安全责任有望逐步清晰,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理清责任,加快政务大数据与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其次,政府部门应该将政务大數据安全提高到业务应用的同等高度,落实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部署数据加密、数据脱敏、数据审计等网络安全软硬件产品,具备与政务大数据水平相匹配的安全防护能力。最后,要坚持构建自主可控的政务大数据生态,能够居安思危,充分认识中美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从虚拟化到云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政府部门应该率先垂范使用自主可控技术,帮助构建完善自主可控的政务大数据生态系统,从根上为数据安全提供保障。

  3.2 创新政务大数据的市场交换机制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都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刻转变政府职能,政务大数据已成为建设数字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支撑。政府部门对政务大数据具有强烈的内生需求,在提高履职尽责的政务办公效率、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对政务大数据需求迫切。需要创新政务大数据的市场交换机制,建立政务大数据交易中心,政务数据的所有者可以选择将基础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结果等定价出售,或者等价兑换其他政务数据、分析工具、数据模型等。通过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打破“信息孤岛”的部门壁垒,促进政务数据的充分流通,让业务部门在政务大数据建设过程中主动共享有价值的政务数据,让数据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撑,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市场交易的良性机制,共同实现政务大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深度融合”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施洋,王建冬,童楠楠.国内外政务大数据应用发展述评:方向与问题[J].电子政务,2016(01):2-10.

  【2】梁志斌.浅谈大数据技术在政府服务中的应用[J].江南论坛,2019(03):31-32.

  【3】汪玉凯.数字政府的到来与智慧政务发展新趋势——5G时代政务信息化前瞻[J].人民论坛,2019(11):33-35.[1] 2

  推荐阅读: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qikan2017.com/lunwen/dzi/17159.html

相关论文阅读

论文发表技巧

期刊论文问答区

电子信息优质期刊

最新期刊更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