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核心期刊论文2014-06-30 14:351
摘要:摘要: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远大于其他国家。本文分析了影响粮食安全的自然、科技、经济、政治四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 影
摘要: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远大于其他国家。本文分析了影响粮食安全的自然、科技、经济、政治四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 影响因素 综合措施
一、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现状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这既是由粮食的商品性决定的,也是由粮食的原料性决定的。作为商品,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基石,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粮食产品又要作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原料,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实现增产增收,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我国粮食供应趋紧,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自给率跌破90%,“相当于进口粮食养活了1.9亿中国人”。
二、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粮食安全是指“人人都能获得安全而有营养的粮食”,故粮食安全涉及有关粮食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总结来说,对粮食生产影响最大的是以下四个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对粮食生产环节产生作用,说它是影响粮食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也不为过。尽管科技因素对自然条件的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不充分,科技普及率低,农业发展严重依赖自然因素。影响粮食安全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投入量、自然灾害、病虫害和环境污染等。
数据显示,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数量、土壤质量、水资源总量及其月份分配、温度、湿度等,与粮食产量有很强的相关关系。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长期不足;过垦过耕和环境污染,导致粮食生产要素质量逐年下降;近年来粮食产区北移,更加剧了生产要素投入不足的困境;全球变暖导致水旱灾害和极端天气频发,也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2.科技因素。科技因素对粮食安全是把双刃剑,在粮食生产领域是显著的积极影响,在粮食分配领域却体现出一定的消极作用。
在粮食生产领域,农药化肥、农田水利、大棚技术等农业科技的发展,部分抵消了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促进粮食增收。目前我国急缺专门的农业科技人才,也缺乏具备相应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农业从业者,限制了粮食生产能力。培养高素质农业从业者,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快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速度,加强农业科技在粮食生产领域的推广力度,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而在分配领域,粮食产品同时作为生产要素市场和最终商品市场的商品,在两个市场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科技发展,特别是生物燃料新能源等的盛行,消耗了生产要素市场上的粮食,并有侵吞商品市场上的粮食的可能性,因而对我国粮食安全存在一定的威胁。协调粮食产品的双重身份,加强粮食分配领域的统筹指导,对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3.经济因素。影响粮食安全的经济因素主要涉及粮食安全的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包括挤出效应、结构矛盾、生产增长方式和国际粮食市场等方面。
挤出效应是对粮食安全影响最大的经济因素。我国忽视粮食安全、片面注重经济效益的现象和理念广泛存在,牺牲农业发展第二、三产业,将产粮耕地挪用于建筑或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削弱粮食生产能力。此外,粮食生产者出于利润考虑而倾向于生产较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而放弃粮食生产,农村劳动力因城乡发展不平衡而大规模向城镇转移,也对粮食生产造成挤出效应,威胁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的结构矛盾主要涉及粮食生产结构和粮食供求结构。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随着粮食产区北移,主产区集中在自然要素不丰富的北方各省,自然要素充足的南方各省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演变为粮食主销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第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加剧了粮食供求结构矛盾。
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粮食安全有辩证影响。开放经济下,国际粮食市场是国内粮食生产的有效补充,我国作为粮食净进口国,在粮食安全方面也确实得到了国际市场的帮助;但我国始终无法掌握国际粮食市场议价权,只能被动接受国际粮食价格波动,诡谲的国际市场环境反而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4.政治因素。粮食安全的保障离不开制度建设。粮食补贴、最低收购价等制度,有助于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基本利益,提高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投入,对保证粮食产量有积极影响。粮食储备制度则在分配领域保障了粮食安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只有逐步加大财政投入,把制度落到实处,才能切实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
自然因素、科技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互相作用,并共同影响着粮食安全。只有从四个方面着手,综合考虑四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同粮食安全的关系,才能有效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三、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严格执行现有粮食政策,增加粮食产量,开发非粮食物资源,完善粮食流通、储备、加工制度。但仅此政策略显不足,应从以下几方面共同着手保障粮食安全。
1.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打破城乡制度壁垒,有利于增加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数量,提高质量;落实工业反哺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实现粮食生产规模效益。只有引导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向粮食生产转移,才能真正保障粮食安全。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投入。耗资巨大的农业基础设施离不开财政投入,农业科技发展也依赖财政支持。政府应负担起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责任,提升粮食生产率,提高粮食亩产量,促进粮食生产的现代化。
3.提高自然灾害预报水平,完善预警系统,制定合理的灾后补救措施。完善的灾害预警,如根据气象预报指导抢收,可以减少粮食生产过程中可预防的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保证粮食产量。同时,由于我国粮食生产的抗灾能力较弱,合理的灾后补救措施,可以挽回种粮者的部分经济损失,提高种粮积极性。
4.完善粮食运输、仓储环节的规划和指导,让种粮者实际获益。我国农产品成本主要集中在运输、仓储环节,粮食收购价远低于市场成交价,种粮者无法从粮食作物中实际获益,生产积极性降低,转而生产其他经济作物。改善这种情况,不仅要落实最低收购价和补贴制度,更需要政府对粮食运输和仓储作出规划和指导。
5.普及节约意识,营造节约型社会。我国三大主粮全部依靠进口,国内却没有培养起应有的节约意识,我国每年粮食浪费达到800万吨。保障粮食安全,开源和节流都不可少。政府应加大粮食安全宣传,培养节约意识。
四、结语
粮食安全对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它包括粮食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受到自然、科技、经济和政治因素的交叉影响。保障粮食安全不能止于口号,只有综合考虑四大因素的作用,加强财政投入,深化制度改革,落实保障制度,才能真正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立军.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粮食行业结构优化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J]. 2013(04).
[2]谢小蓉. 我国粮食安全的多维观察. 企业经济[J]. 2013(02).
[3]郭晓鸣. 中国粮食安全的远忧与近虑. 农村经济[J]. 2013(02).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 外文研究杂志详情
- 西部广播电视杂志是省级期刊吗
- 《社会主义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 《教育学文摘》国家级教育期刊启事
- 《计算机与网络》国家级期刊论文发表
- 《公路工程》核心论文发表
- 《中外公路》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核心论文发表
- 《数学通讯》是什么级别的期刊
- 语法翻译法的运用以及优缺点分析
- 格力电器与美的集团的财务指标分析对比
- 科技兴农的主要内涵和建设意义
- 延安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群众文化建设
- 共享经济下共享厨房的现状与发展
- 二甲医院医生晋升正高级职称论文要求是什么
- 如何做好重大建设项目防造假工作的几点思考
- 机器人研究方向有哪些核心期刊比较好投
- 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核心要求
- 小学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 科研管理期刊被哪些核心收录
- 双核心期刊是什么意思
- 中兽医学杂志是国家级还是省级刊物
- cssci是什么意思,什么是CSSCI来源期刊
- 如何快速发表EI检索源期刊EI收录期刊论文发表
- 关于建筑装饰方向职称论文(2篇)
- 物流管理实验教学中对使用情景模拟法研究
-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如何加强超市计量管理
- C刊如何发表
- 国际政治期刊发表浅谈美国政治中分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