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能量CTA在诊断颅内多发动脉瘤中的应用
来源:核心期刊咨询网核心期刊论文2014-01-23 11:321
摘要:【摘要】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A(DU-CTA)在颅内多发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及DU-CTA征象,并将原始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处理。结果 27例患者检出动脉瘤个
【摘要】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A(DU-CTA)在颅内多发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及DU-CTA征象,并将原始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处理。结果 27例患者检出动脉瘤个数60个,其中动脉瘤个数为2个者22例,3个者4例,4个者1例。其中以动脉瘤个数为单位,位于颈内动脉系52个,位于椎-基底动脉系6个。结论 DU-CTA是一种无创、快速、安全、对多发动脉瘤检出率高的影像学方法,可作为首要筛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 颅内多发动脉瘤;双能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是颅内动脉壁获得性内弹力层的破坏从而导致动脉壁的向外永久性扩张,系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85%,其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尤其是颅内多发动脉瘤(MIA)占颅内动脉瘤的百分比有升高趋势,且比单发动脉瘤(SIA)病情更复杂、预后更差。因此尽早诊断并治疗颅内动脉瘤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随着后处理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MS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双源CTA(DU-CTA)比MSCTA能更好显示颅底骨质附近及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动脉瘤,降低对多发及微小动脉瘤的漏诊率。本研究试图探讨双源CTA对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检出效能及临床运用价值。
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1月,我院经DSA或手术证实的多发动脉瘤患者27例,全部病例均行DU-CTA。其中男9例,女18例,年龄30-78岁,平均54岁。临床上以突发性头痛为首发状16例,伴恶心、呕吐10例,昏迷6例;以头晕为首发症状11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1例。
2 材料和方法
2.1 仪器和方法
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Somatom Difimition双源CT机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范围从主动脉弓至颅顶。扫描参数:两个球管电压分别是140kV和80kV,有效电流分别是49mAs和200mAs,准直器宽度64×0.6mm,矩阵512×512,自动重组层厚0.6mm,间隔0.3mm,螺距0.65。直接进行双能量增强扫描模式。应用德国Ulrich Missouri无筒高压注射器,18G或20G套管针,经手背静脉以4.5ml/s团注碘帕醇(370mgI/m1)85ml,注射完毕后以相同速率追加30ml生理盐水。通过团注跟踪方式,使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跟踪点定于主动脉弓部,触发阈值定为120Hu,延时2s开始自动扫描,扫描时间8s左右。
2.2 CTA图像后处理
机器完成扫描后,自动重组3组数据,分别是80kV和140kV能量水平,以及140kV和80kV两种能量的混合数据,在工作站(syngo CT 2008G)中将混合组数据调入3D窗口进行图像后处理。图像后处理常规方式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部分病例再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
2.3 图像分析
由2位有经验的主治医师对多发动脉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患者为单位,包括动脉瘤的个数、部位、形态、载瘤动脉、动脉瘤的指向及瘤体与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关系等。
3 结果
27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60个,其中位于大脑前动脉5个,前交通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8个,颈内动脉25个,后交通7个,大脑后动脉6个,椎-基底动脉系6个。其中瘤体直径≤3mm的3个,3mm≤直径≤5mm的47,5mm≤直径≤10mm的8个,直径≥10mm的2个。双源CTA能量减影后能够有效去除颅底骨质的干扰,能很好显示颅底骨质附近及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动脉瘤及微小动脉瘤,且VR、去骨VR及MIP等后处理技术可以很好显示瘤体、瘤颈、瘤内腔及载瘤动脉,并清楚显示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
4 讨论
随着无创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MIA被发现。其发生破裂出血的机会比SIA多,死亡率也更高。因此对于MIA伴SAH的患者,早期诊断动脉瘤个数、部位,及时发现责任动脉,并尽早手术或栓塞治疗是放射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的重要课题。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传统MSCTA受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限制,颅底骨质的干扰影响大,使得颅底附近及虹吸段动脉瘤显示不清,限制和降低了CTA诊断MIA的准确性。而双源CTA的优势即是能量减影后能够有效去除颅底骨质的干扰,能很好显示颅底骨质附近及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动脉瘤。据有关报道,该部位即为MIA最常见的好发部位之一。与常规64层螺旋CTA的两次扫描减影成像相比,双能量CTA采用能量减影原理成像,只需一次增强扫描即可获得3组数据分别进行减影成像和多种后处理重建,检查时间缩短,相对辐射量少,有效减少了患者移动所导致的减影失败,从而降低较小动脉瘤的漏诊率。目前,DS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仍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然而DSA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操作技术复杂、射线剂量大、禁忌症多、耗时长、费用高,且相对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率高。以上缺点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对急危重SAH患者的早期诊断。DU-CTA强大的硬件,同时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为定性、定量、定位诊断颅内动脉瘤提供更为全面、完整的信息,为外科医师判断出血责任动脉瘤,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甚至有学者认为它有望取代DSA成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总之,双能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并且对动脉瘤定量测量与DSA结果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是一种无创、快速、成功率高的有效检测动脉瘤的影像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梁爱军,王登峰.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2012,13(3):134-135.
[2]廖旭兴,马廉亭,杨铭,等.影响颅内多发囊性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11(2):152-154.
[3]王维志.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80-785.
[4]董炜,陶立武.64层螺旋CT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影像技术杂志,2012,(5):19-20.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 外文研究杂志详情
- 西部广播电视杂志是省级期刊吗
- 《社会主义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 《教育学文摘》国家级教育期刊启事
- 《计算机与网络》国家级期刊论文发表
- 《公路工程》核心论文发表
- 《中外公路》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核心论文发表
- 《遥感技术与应用》核心期刊论文
- 语法翻译法的运用以及优缺点分析
- 格力电器与美的集团的财务指标分析对比
- 科技兴农的主要内涵和建设意义
- 延安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群众文化建设
- 共享经济下共享厨房的现状与发展
- 二甲医院医生晋升正高级职称论文要求是什么
- 如何做好重大建设项目防造假工作的几点思考
- 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核心要求
- 机器人研究方向有哪些核心期刊比较好投
- 小学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 科研管理期刊被哪些核心收录
- 双核心期刊是什么意思
- 中兽医学杂志是国家级还是省级刊物
- cssci是什么意思,什么是CSSCI来源期刊
- 如何快速发表EI检索源期刊EI收录期刊论文发表
- 关于建筑装饰方向职称论文(2篇)
- 物流管理实验教学中对使用情景模拟法研究
-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如何加强超市计量管理
- C刊如何发表
- 国际政治期刊发表浅谈美国政治中分权原则